中国日用品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页  
  收藏本站 | 联系商城 | 网站首页
   
   
ddd 公司概况 商城播放 市场主业 商城党建  
  最新播报  
  视频播报  
 
 
 

 

 

 

 

 

 

 

 

    商城播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商城播报
   
 
叶吕顺“烂尾楼”里走出的“市场大亨”

发布时间: 2006-06-12 来源:特约记者 王晏 打印】【关闭
       
 

  叶吕顺每天总是忙忙碌碌的,江苏常州、安徽蚌埠、浙江台州三地之间来回奔波着。
五年前,自从他在江苏省常州市租下了这座著名的“烂尾楼”后,他立即成了当地的“名人”。当然,他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五年的打拼,“烂尾楼”成了常州最繁华的楼房之一;五年的打拼,“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在常州家喻户晓,“买东西去路桥”成了当地人的口头语……

  常州人对这位有名的“叶老板”很尊敬。他们尊敬的,不是叶老板的财富。这位个儿并不高大的台州人身上折射出的人格魅力,远远地超出了他们对于财富的羡慕程度。浙江人的创业激情和创新的灵感,以及在困难前的冷静和指挥若定的大将气质--这些,就是他们从叶吕顺身上所得到的,对浙江商人的印象。
巨资租下“烂尾楼”

  2000年,在江苏省常州市做服装生意的叶吕顺又一次经过位于市政府旁边的“烂尾楼”。

   一抬头,叶吕顺就看到了“烂尾楼”中飘荡着的塑料袋,钢筋立柱孤伶伶的身影在风中显得格外凄凉。此时,叶吕顺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这里处于市中心,位置这么好,为什么不把它租下来呢?

  有了这个想法后,叶吕顺就睡不着觉了。创业的念头在他心中沸腾,折腾得他走路、吃饭、睡觉都想着这事,脑子里尽是那座已空置了五、六年的"烂尾楼"。

  叶吕顺开始了市场调研,他发现,虽然这座楼空置了好几年都没人敢承包,但由于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加上当时有本地人口340万、外来人口30多万的常州,工薪阶层占了绝大多数,在这么大的一个城市里,却缺少一个大众化、中低档的小商品市场。多年市场经营打拼的经验告诉叶吕顺:这事能做!
不久后,一个让常州人震惊的消息广为传播:浙江台州人租下了“烂尾楼”!

  一时间,这条消息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市两会年年都提、年年得不到解决的“烂尾楼”问题,一下子被一个浙江人给解决了,这个举动,让常州人感到惊讶和不解。

  不但常州人不解,就是叶吕顺的亲戚朋友也感到震惊。他们纷纷找到叶吕顺,劝说他放弃租“烂尾楼”的想法,有的亲戚甚至骂他:“你吃了‘豹子胆’啦?!”但叶吕顺作出的决定,谁也拉不回来,2000年年底,他多方筹资,还是租下了“烂尾楼”。

  叶吕顺以1371万元的年租金与中国房屋开发公司常州分公司签下了“烂尾楼”的租用合同,租期18年。在租楼前,他早就与路桥的中国日用品商城总公司取得了联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以中国日用品商城常州分市场的名义在常州办市场,一方面,借用总公司的影响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另一方面,提高总公司在外的知名度,让总公司的生意遍及全国各地。他的想法得到了商城总公司高层的支持,很快,合作方案出台了。

市场度过了最艰难的“断乳期”

  办市场,远没有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叶吕顺做好了应对困难的一切准备,但办市场之初的磨难还是始料未及的。

  “烂尾楼”租下时,只是一个五层楼的空壳,上层的住宅楼房都还未动工兴建,装修、电梯等基本设施都没有,叶吕顺东拼西凑,投入了巨资,对整个楼房进行了装修。随后,又雇用了大中专毕业生做市场管理人员。

  2001年元旦,装修一新的中国日用品商城常州分市场正式开业了,2300个摊位、3万多平方米的经营面积,汇集了日用百货、服装、鞋子、箱包、童装、床上用品、针织品等各个门类。在市场中,常州人买去了40%摊位,虽然他们认为叶吕顺租下这座“烂尾楼”是出于“异想天开”,但他们也觉得:在这里开办市场,是最合适不过了。

  元旦开张的市场,很快地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因为再过21天就是大年初一了,许多置办年货的工薪族、赶着回家的民工都涌到这个新开张的市场,经营户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然而,繁荣只是“昙花一现”。过了春节后,市场变得冷冷清清,一天里,没几个人光顾。再过了一段时间后,许多当地的经营户就开始挺不住了,他们聚集起来开始闹事,要求叶吕顺退还他们的摊位租金。
事态越闹越凶,许多当地的经营户把叶吕顺的办公室包围住,有些闹事的还嚷嚷着要砸东西,叶吕顺和市场的工作人员无法出去,只得从外面买来馒头充饥。常州市天宁区公安分局不得不派出大量的警力来维持秩序,闹事最凶时,有四个派出所的民警在市场维护秩序,保护叶吕顺的人身安全。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叶吕顺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显得泰然自若。在经营户们闹得最凶的时候,他推开旁边保护他的警察,走出办公室,向大家说:“今天和大家好好地谈一谈。
 
  “叶总,我家里老婆孩子还等着吃饭呢!我没什么要求,只想你把我的租金退还一部分。”

  “你不要喊我叶总,从今天起,我们这个市场就是一个村,你们如果信任我,可以叫我村长。作为村长,我想和大家说几句心里话。”

  接着,叶吕顺推心置腹地和大家谈了起来:“一个市场刚成立,肯定有一个磨合期的,现在是我们‘村’'最困难的时候,如果大家相信我,就和我一起度过这个难关,我把市场的财务全部公开,接受大家的监督,一起努力使市场走出困境。”

  一席话,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人群慢慢地散去了
市场的回暖是在叶吕顺的预料之中的,不久后,市场里的人气开始旺盛起来,经营户的脸上又重新露出了笑容,市场最艰苦的一段时期过去了。

租金十八年不变

  叶吕顺的决策总是让人觉得意外的。

  市场的一切运作都渐渐地步入了正轨。此时,叶吕顺作出了一个决定:承租户在签定合同时,他向每个人承诺,在市场18年的租期内,不管情况如何变化,每个摊位的租金保持18年不变!

  可别小看了这个决定,18年不变,那就是意味着市场利润的直接减少。许多人表示不解:租金随行就市,是自古就有的“行规”,一旦承诺了18年不变,不就是给自己添麻烦吗? 

  “这是我给经营户们吃的‘定心丸’!要做市场,首先就要诚信待人,要留得住经营户,市场才会培育起来;才会慢慢地发展壮大起来。”叶吕顺是这样解释他的决策的:有钱大家赚,一同把市场做大了,才会真正地实现双赢。他还这样向大家表示:“前三年我不赚,先让经营户赚;后15年,我和大家一起赚,而且还要大赚!“18年不变”的政策就如同一阵春风,吹暖了市场,吹活了经营户的心。在随后的几年里,叶吕顺认认真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承租户对这位与众不同的老板更放心了,他们一门心思地扑在了市场上,把一个新市场搞得红红火火的。

  五年的时间,市场造就了几千名小老板,而最初经营户们抢着要退出的摊位成了“香饽饽”,每到星期六、星期天,顾客如织,节假日时每天的人流量达到十多万人,生意好得不得了,许多摊位转租的租金也水涨船高。在一楼服装区,有一个摊位的摊主由于改行要转让摊位,续租的来了一拨又一拨,结果这个摊位最终以48万元的价格转让掉了,转让摊位的原摊主一下子净赚了30多万元。 

解决3000多名下岗工人的就业

  “路桥市场”的开业,给3000多名的常州下岗工人带来了福音。
市场开业后,吸引了各地的客商前来投资经商,不但有江苏本省的,还有江西的、安徽的、浙江的……而市场里最多的,还是常州人。一些当地的小业主在市场购买摊位后,做起了小老板,他们雇用了当地的下岗工人当营业员。一些外地来此经商的摊主为了方便与常州人交往,雇用的往往也都是常州本地人,这样,市场里一下子就接纳了3000多名下岗工人。

  在市场采访时,记者听到的,大多是常州口音。一位正在卖箱包的营业员告诉记者,她们的月工资一般在1200元左右,最高的每年年收入可达到2万多元,最低的也有一万元以上。对仅仅靠一点微薄的失业救助金生活的下岗工人来说,这是个很不错的收入了。

  一些下岗工人在市场里打拼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的积蓄,她们干脆自己盘下摊位,当起了小老板。
  对于市场里的工作人员、摊主和营业员,叶吕顺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兄弟姐妹一样。在2001年元旦开业后,商城里的中央空调还没有在预期时间内安装完毕,到了夏天,炎热的天气给摊主、营业员们带来很大不便。这本来是开发商的事情,但叶吕顺将商户的租赁期延长了半个月,又每天送汤水给摊主和营业员们。叶吕顺的诚心赢得了大家的好感,每次看到叶吕顺来到市场,营业员和摊主都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唠家常。特别是在大年初一,市场里每个摊主给营业员发红包,此时,习惯于每天到市场里走一圈的叶吕顺一走入市场,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许多营业员排着队,发自内心地向叶吕顺问好。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叶老板,就没有他们沉甸甸的红包。

  在叶吕顺的带头下,整个市场里,不管是摊主、营业员,还是管理人员,大家都情同兄弟姐妹,有一次,一位摊主车祸受伤,腿被压断了,叶吕顺知道后,马上捐款,同时市场也发动了各个摊主进行捐款,短短一天时间,就捐了几万元。

一张一弛,才是经营之道

  叶吕顺有着自己的一套管理理念。他说,只有一张一驰,张驰有度,才能管好整个市场。
 
  在商城摊位出租时,有200多名业主没有足够的钱交租赁费。叶吕顺就为他们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帮助他们筹够必需的资金。叶吕顺以自己的真诚赢得了商户们的尊敬,两年下来,他们都顺利归还了贷款。

  一年365天,在叶吕顺的时间表里,没有了星期几的概念,如果要问他今天是几号,他会一下子脱口而出;但是如果要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肯定是不知道的。就是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他都呆在市场里,每天,叶吕顺都习惯于到市场里去转一圈,向经营户打个招呼,问一下生意上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他还经常同摊主聊天,向他们提供一些经商信息,聊一些经商之道。
在管理上,叶吕顺有时候又严厉得不近人情。

  市场所在大楼后来又往上建,成了一幢32层高的商住楼。因此,消防成了市场的头等大事。市场为此设立了拥有一流消防设备的监控中心,24小时值班监控,管理人员每隔一小时对市场进行一次巡视;每天打烊后,管理人员都要对摊位进行清场,对火种、门窗、电源、遗留人员进行彻底地清查。特别是吸烟,在市场内是绝对禁止的,市场还为此专门出台了一项制度,一旦发现有摊主、营业员吸烟的,马上暂停营业,进行整治,并交纳500—5000元的保证金,直到整治完毕,方可归还保证金,恢复营业。

  有一次,叶吕顺在市场里转时,突然发现了一个摊主正在那里吸烟。看到叶吕顺走过来,那名摊主慌忙把烟头在两个手指中掐灭,再装到裤袋里,叶吕顺不动声色地走了过去,拉出那名摊主的手,结果发现他手指上的皮都被烫掉了一大片。叶吕顺没有心软,他吩咐那名摊主:“自己把黄布(黄布是叶吕顺独创的,一旦发生违章,停业整顿时,就要把黄布拉上)围起来。”第二天,那名摊主到叶吕顺那里作了检讨,并写下了保证书。

  在市场巡查过程中,发生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有一次,叶吕顺发现有个管理人员在市场里睡觉,他没有叫醒这名管理人员,而是打电话给他的部门主管:“立即送一条毛毯过来,不要让他着凉了。等他睡醒了叫他到我这里来。”

  像这种富有人性化的、又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管理,使市场井然有序,规模也一天天地扩大。市场很快成为了常州市最好的一个小商品市场,并赢得了“中国质量万里行信誉保障定点单位”、“常州市文明市场”、“常州市天宁区服务业十强企业”等荣誉称号。市场交易额也从2002年的不到1亿元跃升到了2005年的20亿元,经营户产生的利润达到2亿元,税收在常州市天宁区名列前三名。市场副总经理徐岳清对记者说,给叶老板打工,有奔头,人也干得顺心!

  不仅如此,叶吕顺还在每层商场设立了11面“行业组长”流动小红旗,建立了顾客投诉处理制度。他还准备设立“共产党员岗”,使市场的管理更加有序起来。

“路桥市场”成了当地的公交站牌

  “路桥市场”的名声渐渐地响亮起来。如果向常州当地人询问“路桥市场”,很少有不知道的。渐渐地,“路桥市场”干脆成了公交站牌的站点,凡是经过市区中心的几路公交车,都有“路桥市场”这个地名。

  叶吕顺还不失时机地向常州人介绍、推销自己的家乡台州和总公司。在市场门口,他打出了一条横幅“走千条路,过万座桥,不如直奔路桥!”这条横幅,倾注了叶吕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路桥市场”的知名度在常州日渐提高,浙江台州和中国日用品商城在常州也是“大名鼎鼎”了。“买东西上路桥”这句“名言”开始在常州流行。

  渐渐地,当地政府对这位不寻常的浙江人开始关注起来了。2003年,他们在当地的电视台开展了一个“常州市民精神大讨论”,常州市委宣传部点名邀请叶吕顺参加专题节目的录制,向常州市民传授浙江人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借此转变常州人的思想观念。

  叶吕顺婉言拒绝了。他说:“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上不了节目的”。“没关系!我们要的,就是你这种浙江口音的普通话!”

  结果,在常州电视台举办的“下岗不可怕,只要能吃苦”的节目中,这种浙江方言的普通话传遍了常州的每个角落,大家都认识了这个浙江人,认识了叶吕顺所创办的“路桥市场”,也“认识”了叶吕顺的拼搏精神。

把商城办到安徽去

  叶吕顺取得了成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常州的市场稳定下来之后,叶吕顺的目光又投向邻近的安徽省。
 
  考察了苏南苏北等地区后,叶吕顺意外地在安徽省发现了一块“风水宝地”。他告诉记者,几次考察下来后,他发现,蚌埠市的地理环境相当优越。皖北地区周边的县、市的小商品消费都是从杭州等地进的货,缺少一个专业的商品市场。而且蚌埠是安徽省的第三大城市,以蚌埠为中心,一个小时的交通圈内,辐射了1300多万的消费群。他随即作出了决定:往安徽蚌埠发展。

  叶吕顺在安徽蚌埠动了“大手笔”,他计划分两期投资3亿元,在当地建一个拥有18万平方米营业面积的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蚌埠市场。他向记者介绍,目前已经征地250亩,各项准备工作也已完成,市场模型、效果图都已着手制作;售楼处也在着手进行。今年7月5日,一期工程就要开工建设。一期工程计划明年5月1日竣工,二期工程同时动工建设。建成后,这个市场将覆盖安徽北部的广阔地域。

  “与常州分市场不同,蚌埠市场将是一个集物流中心、大型综合商场、商务酒店为一体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叶吕顺的目光是超前的。在他的心中,还有一个更为宏伟的目标,他计划安徽蚌埠市场运作成功后,2008年他将把投资的方向转向国外,将中国日用品商城的分市场办到国外去,让浙江台州的美名传遍世界。

 

 

叶吕顺的眼光

  如果说,叶吕顺比别人多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他那独特的眼光。

  机遇总是随时在我们的身边等待着,关键在于你敏锐的判断力和果敢的决择,对于稍纵即逝的机会的把握。这种气质,我们叫做“眼光”。

  叶吕顺就是这类人,他时刻像一头豹子,随时准备扑向面前的机遇。闲置了6年的“烂尾楼”,别人把它当作是烫手的“山芋”,碰都不愿意碰,他却大胆接手,而且敢投入大量的资金,还把这幢“烂尾楼”变成了常州有名的大市场。

  这样的眼光,不仅令经商的人佩服,就连政府官员也对这位不同寻常的台州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甚至把叶吕顺请到了当地的电视台,让叶吕顺那并不标准的、带有浓重台州方言的普通话给当地老百姓“洗脑”。

  眼前的利益,叶吕顺从来是不屑一顾的。他的眼光,比别人看得更远。当红红火火的市场带来了铺位的升值时,他却出乎意料地抛出了“18年不变”的政策。“放水养鱼”的策略,使他赢得了市场经营户的心,也使他赢得了更多的机会。

  叶吕顺的根在台州,根在商城。因此,他懂得在发展自己的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宣传商城。“双赢”的理念,也正是总公司与分市场之间血脉相连、共同发展的根基。

  向外省拓展,向外国拓展。叶吕顺的雄心壮志,并非空穴来风。凭借自己的眼光,叶吕顺不断写下大手笔。他就像是一个运筹帷幄的大将军,指挥着自己的部队往前冲锋。

  叶吕顺是一个坚忍的人,为了他的目标,为了他瞅准的事,他会不顾一切阻力,坚持下去,没有谁能阻止他。就如当初市场开业之初,几百、上千人围攻一样,他始终镇定自若,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是正确的。

  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是这样自信。3个亿投资安徽蚌埠,这在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叶吕顺却在谈笑间指点江山:“我一定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