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可以说是此次飞行任务的指挥中心、决策中心和监测中心,负责飞行的信息交换、事后信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轨道计算、任务中的风险决策和飞行器的长期管理。在这里,可观测到神七从发射、飞行到返回的整个过程,捕捉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宇航员出舱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包括宇航员信息、飞行服信息、飞船信息等都必须实施严格全面的监测,这是一个与‘神六’不一样的地方。此外,释放伴飞小卫星,对中继卫星进行数据传输试验也是这次神七载人航天飞行的重大任务,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处理、决策、控制的整个过程中要突破许多新技术。” 9月25日下午,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厅里一片寂静,已进入了临时待命状态,只待晚上9点许的发射。指挥控制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正为记者详细解读“神七”。
久居他乡梦里魂牵家乡人
王也隽,祖籍是浙江台州路桥,其父母是路桥车站居王家里人。民国年间,因家族没落,举家迁至上海一带谋生计。1959年10月,王也隽在上海出生。 百忙之中,王也隽热情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提及家乡,他用恳切的语气说:“我虽然出生在上海,居住在北京,但对于我来说,其实根在路桥,而且三代以内都是路桥人,所以要常回家看看。” 1969年,刚满10岁的王也隽第一次随父母回路桥探亲。现在,每年春节或假期,王也隽都会携父母回路桥住上几天,祭扫祖坟、看看故宅,与还在路桥的堂、表兄妹等亲戚叙旧拉家常。王也隽告诉记者,他虽然只会讲几句路桥方言,但都能听懂。 一提起路桥老家,王也隽的话匣子打开了,“每年都回老家,但都有不一样的感觉。特别自1994年建区后,路桥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充实,路宽了,楼高了,城市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路桥老家,王也隽有着无限的留恋。
默默耕耘独钟航天事业
1982年1月,王也隽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电子工程系,进入西安卫星控制中心闽西站工作。从此,他踏上了航天之路,在这块沃土上默默耕耘。 从“嫦娥一号”绕月顺利完成探测任务,到神舟六号“两人多天”成功飞行,再到神舟七号的“圆满成功与太空漫步”,王也隽瞄准国际前沿,不断攻关创新,解决了工程实施中多项技术难题,确保了合同按期完成,为推进我国卫星测控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做了大量关键性工作。随着资历水平的不断提高,王也隽逐渐成为航天测控领域的专家和权威。在西安卫星控制中心工作的3年时间里,王也隽还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发射测控任务,担任过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的测控总体工作。 王也隽主攻的是航天测量和控制、卫星通信等方面,“从一毕业,我就投身航天事业,一门心思,无怨无悔。我经历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阶段,我愿意为中国航天事业付出毕生的心血。”从1982年开始至今的26年里,王也隽一直为中国航天事业挥洒激情。他主持了载人航天地面卫星测控站的工程建设,完善北京中心的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牵头完成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监控显示系统、天地通系统和数据传输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制定了中心第一个国家军用标准《载人航天飞船与飞控中心无线联试规程》等。
悠悠乡情愿为路桥添砖加瓦
豪迈的音乐,浑厚的男中音,一部《迈进可持续发展新路桥》的专题片,全面展示了蓬勃发展中的路桥的昨天、今天与明天。9月20日下午3时许,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国际厅里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乡情,近50位路桥籍在京乡贤齐聚一堂。看完专题片后,作为在京乡贤之一的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感慨万千:“家乡正日新月异地发展着,这种变化让在外的游子们备感欣喜,备感骄傲。”
在京人才联谊会上,舒缓悠扬的《思乡曲》久久萦绕耳边,王也隽欣然接受路桥颁发给他的“聘请顾问”聘书。在接过聘书的那一刹那,他紧紧握着区委书记马晓晖的手,激动地说:“家乡人民没有忘记在外的游子,这份聘书,代表着家乡人民对游子深切的关爱。”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这是一份血溶于水的情感。“建设路桥,是路桥42万人民赋予我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血脉中流淌的‘路桥血液’赋予的使命义务,‘聘请顾问’更把我和家乡人民更紧紧地拴在一起,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担当起建设家乡、富民强区的历史重任。”电话那头,王也隽掩不住激动的情绪:“路桥的一方恩情铸就了我,把我的绵薄之力献给家乡,为区里的人才储备战略添一份力、尽一份责,做好推介路桥的使者,做好谋划路桥的参谋,做好发展路桥的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