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长街,经过时间的洗涤,古老而又沧桑。除了商铺林立之外,长街还是能工巧匠辈出之地。油漆工於小美即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年67岁的他已经有50多年的油漆经验,而他画起花鼓桶来更是如鱼得水。
为一睹於师傅的画技,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我如约来到了於师傅的家,他正好开始在阳台上画花鼓桶。 花鼓桶曾是富人家嫁女儿时才有的嫁妆,如今大多数人都买得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把花鼓桶当作嫁妆的人越来越少。於师傅一年来最多也只能接到十对左右的活儿。这一次,他要为两户人家做“嫁衣裳”。 阳台俨然成了於师傅的工作室,各种型号不同的画笔有几十支,各种颜色的颜料已经摆满了一地,画笔的笔杆上沾着红的、黄的、蓝的等颜色,足见於师傅曾经画过很多画。四只花鼓桶上、下四分之一的位置已经涂好了金色和红色的油漆,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整个花鼓桶的底色也已经上好。 於师傅坐在小椅子上,把花鼓桶斜架在另一把椅子上,开始认真工作。他拿起一支铅笔,把花鼓桶分成四个部分。“我要在这里画古代四大美女,在另一只桶上画西湖等风景画。”於师傅乐呵呵地说。
12岁就跟随父亲学油漆、画画的於小美,也是如今路桥仅剩的几个漆器油漆工之一。15岁时,正值合作化高潮,他就进了路桥木漆社上班。由于勤奋好学,他很快就脱颖而出。
一笔一划,全神贯注,於师傅拿起画笔,调好颜料,画月亮,画花,画树,不一会儿,后花园就呈现出来。随后,便是画号称“闭月”的貂婵。“画人是很讲究技巧的,人的身体长度不超过6个头的长度,否则整个结构就不好看。”画貂婵之前,於师傅解释道。一会儿功夫,一个瓜子脸、衣袖飘飘的女子出现了。很快,“沉鱼”之西施、“落雁”之王昭君、“羞花”之杨玉环也都一一地呈现在眼前。 待基本轮廓定型后,接下来便是上颜色。“脸要用荧光桃红,使五官看起来精致,粉面桃花。画眉毛时要用小的画笔,画大的场景时就用大的画笔。”於师傅一边说着,一边娴熟地画着。不到一个小时,四大美人就栩栩如生地在桶上出现。 我对於师傅的技艺佩服得五体投地。於师傅却并不以为然,他说要想画好,首先就得喜欢,感兴趣,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其次,有了兴趣,平时还要靠自己勤学苦练。20岁之前,於师傅从来没出去玩过,都是在家里画画、练字。当时,也吃了很多苦。父亲接到活时,会带他去乡下别人家里做工。有一次,在人家家里吃过饭,回来的路上下起了雨。那时的路都是泥路,一下起雨就没法走路,又没带伞,於师傅一路上不知跌了多少跤。23岁结婚后,於师傅为了多挣点钱养家糊口,每天更加拼命地干活。36岁时,於师傅当上了油漆班班长。 嫁妆都是以成对为主的,於师傅在一对花鼓桶里,一只画两个人物,两个风景,不至于使花鼓桶看起来单一。在两只关于人物的花鼓桶画好后,於师傅开始画风景。“画风景一定要先画远景,再画近景,这样有立体感。”远处的山,炊烟袅袅的房子,水上的桥,水里的倒影,岸边的杨柳,多么饱满的画面啊!於师傅一手拿着四五只画笔,另一手画着,不停地换着画笔。需要绿色的就拿绿色的笔,需要褐色的就拿褐色的笔。在画好岸边的杨柳后,於师傅用铅笔在杨柳叶上随意的点了点,使整个杨柳看起来特别立体。
我告别於师傅时,四只花鼓桶都已经完完整整地画好了,四只随意堆放在阳台上的花鼓桶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么的生动形象。於师傅看着自己的作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