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30年来,百姓餐桌上花样翻新,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逼近而立之年的我,亲身经历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种种变化,民以食为天,那就从饮食谈起吧!
儿时喜欢到粮站里捉迷藏,偌大的粮站经常因为没米而空旷着,我们也失去了乐园。那个年代,吃饱是首要的,下饭菜没几盆,且以素菜为主。饭碗都是用大一号的,所以比较耗米吧。记得院里养着鸡、鸭、鹅等家禽,只到是逢年过年,或有庆祝意义时才宰杀。后院种着青菜、茄子、葱姜蒜等,基本可以自给自足。陈宝全叔叔经常去机场掏鸟蛋,会送来几个让我们尝尝,乐加恩叔叔时不时送来自己培育种植的平茹,那鲜美的味道至今难忘……80后的我,还能见着父母使用粮票、肉票等,只是使用的频率已不是太高了。每个月百来元的收入,还要贴补老家用,日子得靠节俭维持。但从小爱吃酸的我还是能时不时去小卖部买那几毛钱一包的酸梅粉吃,那就是我小时候记忆最深的零食了。
九十年代后,我们的生活有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里的“三大件”换了一茬又一茬。每天放学后,总能尝到妈妈亲手烧得家常菜,荤菜时时上案头,油腻的吃多了,饭量自然有所下降。闲暇时,和好友去吃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洋食品,尽管每次吃罢后发誓下不为例,但总是食言,这就是“洋垃圾”的魅力所在吧,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真不知是嘴馋还是心馋呢?
进入21世纪初期,我们一家人都是上班一族,尽管价格一路上涨,却丝毫抵挡不住吃的热情,“菜篮子”愈加丰盛。但因生活节奏加快,喜欢上吃快餐了,图个便捷,所以那时快餐店铺林立,且稳赚不赔。我们换着地吃,要问哪家快餐店里哪样菜烧得好吃,我准能给你个好建议。要是有客人,索性拉到酒店里撮一顿,既有面子还省去刷锅洗碗的烦恼。记得一开始点的都是像海参、大闸蟹、龙虾、鳖之类的高营养且价格不菲的食物。有了美味,饭量大减,用上了简直就是“意思一下”的小碗,饭似乎已不是主食了。平时和朋友们聚聚,也赶时髦,选择外来的特色饭店,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异国风味,如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后来,进酒店成为一种流行,就连婚宴、生日宴、家庭宴等都让酒店代办了,且针对不同的宴席,菜式多样,推陈出新,以至于回头客纷至沓来,留连忘返,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却不料不多时,糖尿病、肥胖症等富贵病已悄然攀开,遂有改变之势,餐桌上粗粮多了,久违的野菜也上市了,菜肴向健康主题迈进。但太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呈现,让人们恐慌却又无所适从,所以,选择绿色、无污染的有机食品成为首选,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亦与时俱进,更注重健康了,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纵观这三十年,饮食从吃饱到吃好的。
转变,是生活质量的改变。
品世间美食,过金质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