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厂龄只有6年的企业,产品却赶过了百年老店。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老板,却拿到了国家发明专利。一座占地仅为10亩的厂房,却创造了年达1亿多元的产值。
厂里的业务员不是去外接生意而是在办公室电话回生意,做好暂时不向客户供货的解释工作。而货已发到手的客户说买了恒丰产品等于买了保险。 当前形势下,当多数企业还在忙于保稳“过冬”时,浙江恒丰塑胶有限公司却生意红火,创造出了一系列令同行艳羡的“奇迹”。 是什么让恒丰保持行业领先?靠什么令恒丰客户放心?带着一系列问题,近日记者走进了恒丰一探究竟。
凭什么?———信心比黄金重要
在路桥区路南街道的长浦工业区里,掩隐在高楼里的恒丰公司显得比较低调。在略显简陋的总经理办公室里,公司掌门人黄元方讲述的过去却波澜曲折。2008年上半年,金融海啸让人措手不及,公司投资战略失误,把所有资金押在了一桩投资上,于是也像大多数企业一样,一下子陷入资金困境:资金周转困难,市场份额缩小,现金流断链枯竭。 “当时甚至连买原材料的钱都没有,像没有水的鱼一样,很难活。”回想起去年6月份的那一段艰难岁月,黄元方仍心有余悸。 “但我是个有信念的人。在那段时间,我一直坚信经济形势最终会好转,自己的困难也会过去的。”黄元方告诉记者,后来在坐飞机时的一段经历更是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飞机的座位上,放着一本红色的书,书的封面有这样一幅画面:一大群鱼都在争先恐后地往同一个方向游,唯独一条鱼朝一个反方向游,书名是“掉个头就是第一”。这样的一本书,一幅画面,让黄元方感触极深。“对,掉个头就是第一!梦想无极限,坚持梦想。” 于是,黄元方平静了绝望的心,自己给自己打气,花了一星期时间闭门思过,梳理了重振思路,并在全体员工面前立下了军令状:“世界自有公道,做人要能上能下,只要有信心,我们什么都能做到。”在信心和勇气的支撑下,黄元方自己的发展思路清晰了,员工的凝聚力强了,干劲足了。 公司一个干了5年的老员工主动跟黄元方提出可以暂缓拿工资,等公司业绩好转了再拿。街道分管工业副主任沈诚勤得知后主动帮恒丰筹资,以解燃眉之急。 也许,这一段伤心往事至今还令黄元方唏嘘感慨。但逆境生存,也磨砺出了他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励新图变的决心。
靠什么?———敢闯敢试走新路,与自己赛跑
“这些年,我们一直和自己赛跑。市场上,从来没有缺少过竞争对手,这中间不乏上市公司、后起之秀。”黄元方坦言,从濒临死亡到浴火重生,除了心态调整,还有一个就是敢闯敢试走新路,搞自主创新。 “恒丰”成立于2002年,时间不长,但一直来都很注重自主创新。也正因为自主创新,恒丰得到了快速发展。 包装行业是个欣欣向荣的产业,作为一家专业生产PVC片材、PET、PP、PS等新型包装材料的公司,如何在现有的技术层面上有所创新,抢得市场制高点,黄元方把目光锁定在了塑料加工设备上。 黄元方告诉记者,目前许多玩具的塑料包装都是塑料板冲压而成的。而现有的塑料板加工机械采用两种技术,一种是压延技术,另一种是挤压技术。挤压技术比较先进,但其生产设备价格昂贵,生产成本很高。压延技术生产成本低,加工出来的产品大部分指标能满足需求,但目前市场上的压延机加工出来的产品表面质量较差,会产生波纹和气泡。如能生产出一种能解决塑料材料表面波纹和气泡的压延机,其销路一定不错。 只要是市场需要的、国内空白的,甚或国际上稀缺的高精尖产品,就要快速研制,抢占先机。于是,黄元方花了近1000万元新买了两台设备自行技术改造,每天至凌晨1点前蹲在车间里,和公司科研人员一起同吃同睡,和工人聊天找灵感。经过多次改进,黄元方和厂里的工人终于把这一难题啃下来,并在今年2月份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赢得了客户高度肯定。四面八方订单源源不断,很多上市公司如台湾台塑集团,宁波德力集团也都大批量同恒丰定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