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路桥区宝泰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三宝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公司两年未攻破的技术难题,在区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的帮助下解开了,产品还正式投产,前来洽谈的客户络绎不绝。
我区有中小型民营企业1.8万多家,大多数企业主像陈三宝一样,非常迫切地想引进技术、革新产品,但由于各种原因,企业普遍存在着科技创新意识能力不强、科技人才队伍相对匮乏等状况,技术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前经济形势,要促进企业转型破难,科技创新是一大法宝,必须以‘外脑引智’加速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降低研发成本、规避创新风险,实现企业‘内脑产资’。”面对当地企业出现的一系列创新疲软现象,区委书记马晓晖曾这样说。
模式一:“一叶扁舟”到“联合舰队”
2007年初,我区正式启动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然而,经过探索运作,相关部门发现,政府既“搭台”又“唱戏”的模式不能充分地整合科技资源,有种“一叶扁舟”的感觉。
必须盘活各类科技资源,构筑“联合舰队”。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分析,当年7月,我区制订出台了《路桥区科技创新孵化基地运行办法》,在具体运行中采取“政府搭建平台、院校支撑平台、中介服务平台、企业消化平台、市场运行平台”这一新型有效的运行模式:
引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等多所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成若干个台州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支持中心,搭建起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机电研究所,建立省级机电创新实验室,搭建起共性技术研发检测平台;
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浙江大学合作,引进“七国二组织”的国际专利信息资源库,搭建起专利技术服务平台;
引进浙江浩风公司、台州市专利研究会等多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搭建起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借助科技创新协会,设立科技创新论坛,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座谈交流,搭建起企业交流合作平台,以五大平台来打造创新“联合舰队”。
前不久,路桥星星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标就带着一系列技术需求,赴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五所高校进行科技项目洽谈交流。而该活动就是由孵化基地里的“联合舰队”组合者—————浙江浩风公司发起组织的,通过洽谈交流,共有“智能割草机”、“智能个人卫生清洗设备”等10个科技项目与高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模式二:“单一服务”到“组合打包服务”
“让技术在流动中得到快速增值。”这是孵化基地的口号。
“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单凭专利成果产业化的链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完善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各项功能,让‘单一服务’转化为‘组合打包服务’。”全国政协常委、原浙江大学副校长冯培恩教授曾这样说。
事实也是如此。起初孵化基地里的“联合舰队”组合者———浩风公司就只与高校进行技术链接。
“开始时我们只帮企业搞项目链接,后来我们在服务过程中,发现企业创新其实还有很多延伸服务,比方说为企业申请专利、提供技术咨询、搜罗技术人才,为企业创新提供专利和法律服务。”浩风董事长张锋说。
于是孵化基地率先在全省建立区域专利服务平台,集专利信息查询、专利技术分析、产品创新设计等功能为一体的全方位专利创新服务摆在了人们眼前。平台以会员制的形式,协助入会企业突破技术难题、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与大专院校的技术协作等。
现在该平台拥有会员单位127家,已为10多家企业建立了专利分析和知识产权创新保护方案;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完成5项发明专利申请;与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合作开发“针对台州十大支柱产业专利导航系统”,平台也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赞赏并在全省知识产权会议上推广。
模式三:“高校语言”到“企业商品”
“这是帮宝康公司开发的高雾化水暖喷头项目;这是为台州美洲豹工业锅炉设计的技术改造方案……”近日,在孵化基地办公楼里,一位工作人员指着一大堆材料表示,‘外脑引智’是他们为企业破难的一个途径,而‘内脑产资’更是他们希望企业实现的最终目的。
事实上,“孵化基地”提供的“外脑引智”,也已成为不少路桥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和“财神树”。孵化基地自成立至今,已与30多家高校、100多位高校专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已储存2000多条科技成果项目,为当地数百家企业提供过科技服务,已成功转化科技成果和促进科技合作16项,在谈的合作项目20多项。
去年以来,孵化基地还主动出击,联合共建合作院校单位,深入企业调研,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组织专家到基层、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知识与企业创新方法”等专题讲座和培训,先后有500多位企业负责人参加了讲座和培训;成功举办上海高校科技成果(机械与能源)台州推介会,当场签订了5个转化(合作)项目。各主要共建合作单位也派专人在路桥开展技术需求调研,确保每月走访3到5家企业,了解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为项目合作创造条件。
通过“外脑引智”,台州翱翔工贸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了电动自行车纳米芯片防盗控制器等10余种新产品,这家前几年年产值仅为百万元的小企业也由此迅速壮大,今年产值有望突破千万元。实现了“外脑引智”向“内脑产资”的转变。金鑫公司研发的新产品环面蜗杆数控机床年产值也可达上千万元。
去年我区获得国家授权专利更是达到了734件,每万人专利授权数17.3件,位居全省第四、全市第一。此外,还培育了国家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省级1家、市级2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