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体校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和诸多“80后”一样心怀理想,但“志愿服务”却始终牵绊着他的生活。从主动上门到3年坚持,他的一言一行感染了路桥区聋哑学校的师生们,“梁教练”这个称呼,虽然不能从孩子们的口中说出,却可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敬爱。他,便是2008年度浙江省优秀志愿者梁军华。
春节刚过,梁军华又忙着安排今年的计划:如何让聋哑学校更多的学生加入自己的临时班级,如何让他们考级过关,如何让自己的志愿教学更出特色和成果。
3月4日,虽然天气有些阴冷,梁军华还是和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区聋哑学校的小操场上。召集学员、整队、热身、训练,每一步都是那样的有条不紊。每周三下午的这一习惯,梁军华坚持了近3年。 “现在顺手多了,刚来那会真有点不适应,甚至可以说不知从何入手,毕竟面对的学生听不到我的声音。”2006年夏季,刚从成都体育学院毕业返乡的梁军华,有两个愿望:一是拥有一个自己的跆拳道馆,二是继续自己大学时的志愿服务事业。
志愿服务成习惯
在未见到梁军华前,记者看到了一份名为事迹简介、实为履历的材料:梁军华,男,现年28岁,中共党员。在2003年由该同志组织并担任副队长的运动系践行“三个代表”服务队,被成都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六个单位联合表彰,被评为“先进集体”。在2004年由该同志组织并担任副队长的运动系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四川省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被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公室、省教育厅等五个单位评为“优秀团队”。2003年该同志参加了无偿献血并捐献了检测血样,汇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俨然已成了在校大学生的义务,但这背后是否有收获,在实践中是否促使自己成长,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但在梁军华的心里,实践中的志愿服务,便是自己走向人生展示能力实现价值的第一步。
“大学时的经历,促使现在自己很自觉地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刻意为之,或许志愿服务对我来说已成习惯。”2006年9月,梁军华趁开学之际主动找到路桥区聋哑学校校长张林风,坦然告知自己想为聋哑学校的孩子们上跆拳道课,且是义务教学,不用支付任何费用。
“当时,在我面前出现的是一个小伙子,我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和他谈的。”张林风回忆说,在他看来,现在社会上总有一些人会寻找机会让自己出名,何况一个大学刚毕业的毛小子,或许志愿教学也就只能坚持一两个月而已。
“不过,我当初还是答应了,因为聋哑学校本来科目就不丰富,学生也非常需要,先让小梁上上课,看看效果也好。”于是,经过协商,梁军华从2006年10月开始,每周三下午准时到校,给那里自愿参加的孩子上跆拳道课。
志愿服务更应用心
“虽然是我自愿主动提出的,但责任却丝毫不亚于其他在校老师,甚至我觉得我应该更加用心地去教这些孩子,他们需要比一般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梁军华这样想也是这么做的。
说话基本靠吼,这是梁军华到了聋哑学校最先体会到的一点。“因为他们听不到我的声音,而我一边做示范,一边便不自觉地加大嗓门,反复同一动作,有时甚至数十遍后,他们还是不能做到,我心里开始急了。”他告诉记者,在与学校老师沟通和平时观察中,发现一名男生似乎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于是梁军华便通过他告诉学生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但过程也不是那么顺利。
“与聋哑孩子接触,在教学中更应有默契,否则真的是无法开展,用心是关键,现在我基本有了自创的一套‘手语’,只有我和我的学员才能明白的手势。”梁军华笑着说,不用大声吼,也不学哑语,自己和孩子们已经共同创造了独一无二,只属于他们的课堂语言。
在教学开始后不久,梁军华深深感受到聋哑学生的困境,虽说学跆拳道,但也无力购买训练服。于是,他就自掏腰包,给25名学员每人配齐。 “这是一群特殊孩子,我只想用我所学尽我所能来帮助他们,让他们不再惧怕,让他们意志变得坚强。”梁军华说自己的心愿仅此而已。而近3年的教学,在他看来也是一晃而过,并没有在意教学之初的辛苦。
2007年12月,梁军华带着这群孩子上了我区中小学“两体一艺”的现场展示会,全场所有观众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2008年5月,此节目获得了台州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文艺会演(特殊教育学校组)二等奖的好成绩。
梁军华的努力付出结成了硕果。今年1月7号,具有跆拳道晋级考试考官资格的他,为班里的学生举行了晋级考试,有8个升九级,16个升八级。 “从开始的无心为之,到硕果累累,小梁让我们很是惊讶,一个80后,能有这样的心志,着实让人佩服。”张林风说,两年多来,第一次让他感动的是2007年接到的一个电话,梁军华称自己有事,故提出请假一节课。当时,张林风想,你既不是我的正式员工,我也不付你工资,课也是你免费自愿开设的。但梁军华却因自己有事向张林风请假,这正是他最为负责和最有诚意的真实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