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曾经的浙江专业市场三雄有其一。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个改变路桥商业格局的市场勃然而出。 借此,路桥经济进入全新的商业时代。
路桥,素有“百路千桥万家市”之称,自古以来,路桥就以人杰地灵、商贾云集而闻名遐迩。有史记载自南宋开始,路桥就赶集成市形成傍依南官河的十里长街;到乾隆年间,路桥成为浙东南沿海著名的商埠;在清朝时,金清、横街、桐屿等地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乡村集市。 改革开放以来,路桥市场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作为全国市场的先发地区之一,路桥曾与义乌、柯桥并称为浙江市场的“三雄”,而就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个改变路桥商业格局的市场勃然而出。 浙东南第一大市 时间追溯到1984年,当时全国关于兴办小商品市场的政策终于出现了肯定的明确信号,但此时,路桥人早已闷声不响地整整办了两年的市场。 1982年6月,在当地政府的引导、支持下,黄岩市工商局经过调查研究和协商,永跃村农民辟地3000平方米,在路桥诞生了浙江省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被当地人称为永跃市场。 路桥的市场凭借着先发优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时小商品市场附近的路段因此而拥堵不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路桥小商品市场从小到大,迅速走上了发展、繁荣之路。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这里平均每年接待客人近百批。路桥小商品市场一时成了市场“大哥大”,称之为浙东南第一大市也不为过。 周宝玉是地道的台州人,其父母一直在永跃市场从事服装生意,他从10多岁开始就在市场里面帮父母照看店铺。对于路桥市场当时的繁荣,一丝一毫都留在周宝玉的眼睛里。 “批发市场建得早,因此有先发优势,市场生意很兴旺。而作为浙江省里面最早的一批市场,义乌、绍兴各地的人纷纷都来参观。基本上三五天就来一批人。” 正当路桥人陶醉在一片赞扬声中时,短短几年间,起步比路桥晚两年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以令人瞩目的速度迅速赶了上来。1990年,路桥小商品市场的成交额和税收分别为3.4亿元和340万元,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同期数是6.06亿元和2148万元,已经大大超过了原先的“路桥老大哥”。 而更让路桥市场尴尬的是,1991年底,由国家工商总局发起组织的全国十大市场评比结果揭晓,浙江省义乌小商品市场位居榜首,绍兴柯桥轻纺市场名列其中,而曾声名远播的黄岩路桥小商品市场却置身十强之外,名落孙山。 这让很多台州人想不通,当然也包括周宝玉。 “先发优势逐渐式微,如何提升路桥市场层次”,成为了一个决策者忧心的话题。 “买全国,卖全国” 不甘落后的台州人迅速行动起来,寻差距,找原因,终于找到了其中的症结。 义乌是把“兴商建市”作为发展经济的战略思想,他们舍得大投入,办出了上档次的大市场。而路桥小商品市场却停留在粗放型、规模小、设施差、层次低、管理难的境地。 怎么办?怎么追?怎么赶? 此时,邓小平南巡讲话像一股春风,使精明的台州人豁然开朗:台州的经济优势不仅有“黄岩蜜橘”,有乡镇企业,更大的优势在市场上。经反复论证,政府决定投资4亿元建一座商城。首期工程投资1.5亿元,1992年11月动工,1993年底竣工,1994年交付使用。 于是,从1993年开始,在路桥镇的北大门、104国道的东侧,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开始砌墙盖瓦。一时间,商城也成为台州人最为关注的热点新闻。 1993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视察了刚刚完工的商城,并题词“希望日用品商城以优质的商品和高度的商业信誉取信于消费者”。 1994年1月17日,中国日用品商城正式开门营业,永跃市场的众多摊主纷纷改换阵地,搬进了整洁明亮、 【商城大事记】 1995年,被国家工 商行政管理局评为“全国文明市场”称号。 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1993-1995年度全国文明市场”。 1996年,被中国建 设银行浙江省分行评为AAA级信用企业。 被路桥区委、区政府评为五星级市场。 气势庞大的新市场。 “开业当天的场面很隆重,彩旗飘舞、锣鼓喧天,各级的官员全都到场。”说起开业当天的盛况,周宝玉满是兴奋劲,似乎这一刻并不遥远。 商城开业时,占地88亩,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分6个交易区,经营各类服装、床上用品、鞋革箱包、塑料制品等,共有2800个摊位。改造后的商城一度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换代的领军市场和标志性市场之一。 开业不久的商城也很快呈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发展势头。 让周宝玉兴奋的是新市场带来的名气和客流。“石家庄、哈尔滨、乌鲁木齐……几乎全国各地的人都到这里来批发采购,最好的时候,摊位里面只要有货进来,不出两天,肯定全部卖完。” “买全国,卖全国”。成为了鼎盛时期中国日用品商城的真实写照。在周宝玉6.5平方米的摊位里,每天进出的客人也难以计算。 商城的数据也显示,市场当时6个交易区内经营的品种近2万种,交易高峰时日人流量10万人次以上。1995年,商城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1993-1995年度全国文明市场。作为商城红火的例证,当时商城的摊位价格一路看涨,从最初的一二万元,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升值到十多万元。 困中求解 对于商城的发展历史,商城人都认为1996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年。正是在那一年,商城积极响应国务院提出的工商与各市场脱钩要求,实行管办分离。并由路桥区政府投资10956.6万元注册成立了浙江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股份有限公司。 尽管在管办分离后商城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更大的“市场自由身”,但是从那个时候起,随着国内专业市场的迅速发展,商城的先发优势不再明显,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2000年后,周宝玉忽然发现生意没有先前那般红火,“买全国,卖全国”的盛况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买全国,卖台州”。 商城没了昔日的繁华,没了昔日来自五湖四海如潮般的客商,没了昔日排长队等候的运货车,取而代之的是稀稀拉拉而来的台州客商,售出的货也不再是一车车,而是一袋袋。 “桐乡濮院的羊毛衫,湖州织里的童装,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都是在商城进货,2000年以后,忽然少了下来。” 周宝玉的担忧也被商城的决策者们看在眼里,他们也及时进行了反思:商城商贸发展的定位和规划、原有的办场体制、经营机制和理念、管理方法和手段,都已落后于市场发展的要求。商城人认识到:商城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然的话,路桥市场被赶超的命运很有可能再次发生。 从2003年开始,商城陆续投入1亿多元资金进行市场环境的全面改造。经营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一批总经销、总代理的商户。 同时,对2003年前基本闲置的商城3楼近3万多平方米的面积,通过盘活后吸引了台州国际珠宝城等一批新型商贸业态。 而最让经营户欣慰的是,在黄金地块的二区摊位招标中,商城采取了投标封顶的办法,直接将近400万元的租金返还给了经营户,一些经营户一年就可节省费用5万多元。 正是在这样一种与时俱进的思维下,中国日用品商城凭借着企业化运作的优势,针对市场发展变化见招拆招,从而使商城实现了由传统集贸市场向现代专业市场的全新转变。 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风光后,再度繁荣了起来,2002年市场总成交额102亿元,为浙江省三大成交额超百亿元的批发市场之一,2003年被浙江省政府评为“省重点市场”,2005年被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省四星级市场”,2006年被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评为“2006年度全国商业企业文化优秀奖”,被中国市场协会评为“中国商品专业市场最具竞争力50强”。 昔日的浙江市场三雄之一,再度焕发了蓬勃的朝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