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用品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页  
  收藏本站 | 联系商城 | 网站首页
   
   
ddd 公司概况 商城播放 市场主业 商城党建  
  最新播报  
  视频播报  
 
 
 

 

 

 

 

 

 

 

 

    商城播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商城播报
   
 
在得失的权衡之间寻找“核聚变”的导火索

发布时间: 2009-09-14 来源:浙江市场导报 打印】【关闭
       
 

        中国日用品商城,经过1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台州商贸业的龙头。15年来,商城更是演绎了一幕幕不平凡的商业传奇。15年,5475天的光阴岁月对于商城来说无疑是厚重的。
        2009年,共和国迎来了一甲子,商城也已迈入志学之年,在这历史的节点上,一轮新的“核聚变”正在酝酿,一幅蓝图也正在缓缓展开。
先行者的包袱
        事实上,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市场看浙江,浙江市场看台州,台州市场看路桥。”一时间,物美价廉的路桥货在全国名噪一时,那时候,当地以中国日用品商城等为龙头的专业市场达70多个,商品辐射全国各地,很多甚至走出了国门。
        1994年1月17日,中国日用品商城开业的日子。这天,周宝玉把自己在小市场里的摊位搬进了新安西街88号,没想到,一晃就是15年。
        15年间,一大批规模大、集散能力强的市场群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也带来了市场发展空间的争夺。这其间,义乌、柯桥市场通过自身交通、物流等优势实现了突围,迅速完成了市场的集群化、现代化、国际化,而路桥市场的先发优势却逐渐弱化,路桥货的辐射范围开始步步缩小。
    “对商贸不够重视,没有给土地,也就没有办法培育新市场。”路桥区商贸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怡云在进行横向比较时说。
    话语背后的事实是,一大批市场因为没能把握发展机遇,规划滞后,设施落后,多年来仍停留在几十亩地规模、传统的交易方式上。而同时期的海宁、桐乡濮院的同类市场则早已扩大到百亩以上。
    其实如今在很多人看来,“不够重视”和路桥商贸本身的繁荣程度不无关系。曾几何时,路桥以市场众多而建区,而随着主要批发市场由辐射全国萎缩为周边地区,人们对路桥市场的发展前景和战略目标也产生了动摇。
    “此后,在工业立区方针的指导下,又相对削弱了对市场和商贸服务业的支持。”一位从事商贸业多年的当地人表示。
    也正是因为这一方针,又给路桥市场带来了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由于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被淘汰,使市场的转型顿时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然而,时光往前追溯20多年,不难发现路桥市场的起步与辉煌和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椒江下陈一带有许多纺织的个人作坊,做出来的涤纶、丝布拿到路桥老市场里卖,那时候市场生意很好,多的时候,光布摊就有几十家。”商城经营户们回忆。
    这一点,在王怡云的口中也得到了印证。
    “当时,全国差不多90%的羊毛衫都是在黄岩院桥一带生产的,很多人都是生产出来就拿到市场里卖,市场渐渐就红火起来了。”
    而如今,这一优势已大都失去。台州的眼镜、鞋业等正在成为义乌市场的产业基地,纺织也早已花落柯桥,一些在行业内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如塑料制品、鞋帽、水泵等在本地市场的交易量并不多。
    其间,被视为龙头的商城也未能“逃脱”。
    “商城市场于1994年1月开业,至今已足足15个年头,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没有一个专业市场15年不动能继续持续兴旺发展,通过搬迁、改造、扩建来提升专业市场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商城董事长韩克华与总经理虞小刚在 《浅议商城公司在路桥商贸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中提出,商城的再次提升改造迫在眉睫。
    对于缺点,商城人也并不避讳,他们所着眼的,是希望通过发现缺点,尽快弥补劣势,赶上市场发展的潮流。
    商城的规模优势无法体现。路桥众多专业批发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营销和整体形象。商城市场孤掌难鸣,新一轮的发展离不开全区经济发展的背景。整合资源、同塑形象,从形式到内容如何整合资源,探索新一轮市场发展新机制是当务之急。
看得见的手
    然而,正如逐利是商人的本性,对于市场经营户,更在乎的还是自己兜里的那本经济账。
    在他们看来,和周边相比,商城和其他市场最大的差异还是体现在税收上。比如,一个6.5平米左右的摊位所要缴纳的税已经超过了杭州兴合服装市场一个30平米的摊位,而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市场每隔几年就要进行的摊位投标。“差不多把几年赚的钱一次性又全部交了上去。”经营户周宝玉说,“而且没有所有权。”
    经营户罗小波刚刚在两年前参与了投标,三年后又将面临新的一轮。“不知道还会涨多少?”对于逐年上涨的投标价格,他的心里满是忐忑。
    除此之外,经营户们也无一例外地对市场规划表现出了疑惑:“把房子租给肯德基、超市,还怎么体现市场的聚集效应?”
    对于这个问题,记者也有着类似的感受。
    9月4日上午,市场二区一楼经营男装的摊位看上去井然有条,而乘电梯到二楼,却变成了酒店用品、鞋子、内衣、厨房用品的领地,颇显繁杂。
    “其实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意见都可以归结到一个‘不够重视’上。”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那么,面临拐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又是否应该起笔著文章?
    对此,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党委委员叶福有的话颇具代表性:上世纪90年代,武汉汉正街、成都荷花池市场、江苏常熟市场、沈阳五爱市场与义乌市场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但为何义乌能一跃而出?原因就在于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归口一家企业办市场,把所有的市场资源整合到了一起。
    诚然,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对于市场这种社会公共资源,单单靠市场机制的手段去配置资源显然缺乏足够的力度。“对于解决低、小、散局面,实现市场的更新换代,加强政府调控力度十分必要。”他说。

“理由?这不需要理由。”面对记者的好奇,他一笑而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链接
(一)
    路桥区专业市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1年):恢复传统的农贸市场,逐渐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制。
    第二阶段(1982-1990年):创建骨干市场,掀起市场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形成批零兼营的专业化市场。
    第三阶段(1991-1994年):形成批发市场群体,掀起市场建设的第二次高潮。建成副食品、五金、家具等批发市场。
    第四阶段(1995-2006年):提出了以市场为龙头,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建设现代商贸城的目标,着力提高市场档次,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以中国日用品商城为龙头、以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路桥建筑装饰城、台州机电五金城、路桥钢材市场、浙江方林汽车城、浙东南副食品批发市场为骨干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两大市场群体。
    第五阶段:从2006年起,路桥区以建立市场区块(园区)为标志,整合市场资源,发挥集聚效应,加快了现代商贸城建设的步伐。
(二)
    在城市功能定位上,路桥区明确提出打造“现代商贸城”,其内涵和实质是增强台州市的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台州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
    路桥区商贸城未来的发展将以专业市场、零售业、物流业、会展业以及以金融业等为核心的商业模块等五大模块为核心,能否实现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目标,以及能否确立台州三大中心的地位,有赖于这五大模块的档次和水平,因此推动五大模块的业态升级势在必行。 来源于《台州市路桥区产业布局研究/商贸业分报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记者手记
    采访中,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商城15年,是一个不断求变的过程:发展模式的探索、市场功能的转变、经营理念的提升、品牌意识的强化、市场与产业关系的调整等等,仿佛一个永不言倦的变形金刚,一招又一招,震撼生动。而这背后的“能量块”,就是其不变的创业创新的激情与执着。
    言谈间,作为多年“老市场”的浙江省市场协会秘书长吕振华也毫不掩饰对商城未来的美好期许——规划好、培育好,真正成为“中”字头的大型复合SHOPPINGMALL。“现在青菜、萝卜都有了,关键就看怎样烧出香喷喷的一大锅菜来了。”
    先行者只是一种历史定位,并不代表现状。仅就市场而言,路桥目前已被义乌、柯桥超越,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在发展的道路上,从来都没有最终结局。
    人与事,皆可为。

握指成拳
    如今,值得庆幸的是,路桥区政府也意识到了这种调控的必要性。
    在一份名为 《台州市路桥区产业布局研究/商贸业分报告》的资料中,记者看到,位于甬台温铁路台州货站和铁路专用线东侧的西市场区块,规划以生活资料类市场为主,将发挥日用品商城的龙头作用,积极推进生活资料市场的整合和转型。与此同时,计划用地800多亩的商城搬迁改造项目建议书也已经提交审批。
    “结合目前路桥的优势产业拓展新市场也是一个方面。”在王怡云看来,路桥现有的许多脱胎于产地化的专业市场已经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比如,废旧金属市场已经形成了国际采购——路桥拆解加工——部分出口的产业链,废旧金属中分检出来的一些设备和配件、铜铝和矽钢片在市场上很畅销,台州的废钢市场行情和废铜市场行情已成为国内市场的主要参考价。
    然而,也有人怀疑,这是否又会陷入另一个怪圈。
    早前,在产业与市场的互动上,当地虽然提出了工业市场桥的概念,但成效并不明显。一些优势产业,如塑料模具、汽车及零配件、造船业等都因缺乏相应的大型、有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专业市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优势。
    另外,在管理体制上,路桥尽管建立过专门的市场管理机构,但在多元化投资体制下,政府对商品市场的调控力度仍然有限。
    “目前路桥的模式很难一下子改变,市场的所有权非常分散,这给政府整合资源带来很大的难度,但并非不可行。”王怡云说。
    他认为,未来商品市场将更多依靠提供综合服务 (包括物流配送、会展、新品推介等),更全面地满足经营户的要求。市场主办者将逐步告别收取租金维系市场的做法,更多地依靠附加值较大的综合服务来增强市场的凝聚力,提升市场的聚集效应。
    这与中国日用品商城的转型路径恰好不谋而合。
集群聚变
    按照 《台州市路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路桥区将以打造“现代商贸城“为目标核心,以服务业与制造业、城市化联动互补为机制,依托中心商业区、新城商贸区、东市场园区、西市场园区和物流基地等区块资源,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
    在一份规划蓝图上,以日用品商城为中心的市场集群已跃然纸上。
    “中国日用品商城的提升改造,不仅仅只是一个市场的发展,更能起到带领路桥几十家市场的转型升级的核心作用。”王怡云告诉记者。
    “路桥现在的72个市场发展参差不齐,如何发挥商城的带头作用,再次带领路桥的商贸业更上一个台阶,成为商城今后的主要任务之一。”总经理虞小刚认为,“商城将来在大路桥市场概念中依旧将发挥龙头市场的地位,带领各个市场组成一个区域性的市场群。”在市场群中,将会形成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集聚,最终形成品牌效应。
    作为龙头市场的日用品商城再次被委以重任,将扮演产业的推动者。牵一发而动全身,担在商城肩膀上的担子沉甸甸。
    不过,商城的决策者早已谋略在胸。
    “解决路桥现代商贸城建设的结症在于促进路桥市场的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公司领导提出,“集约化和集群化至少有四大优点:一是可快速成规模,提升竞争力;二是可有效降低商户成本,提高现代物流水平;三是可有效便捷地提升消费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四是可有效整合市场资源,提升商业增值效益和品牌形象。”
    他们认为,市场搬迁一定要结合集约化和集群化。坚定不移走联合发展之路,打造1+1大于2的多赢格局。第一层面以商城国有市场为主体,第二层面联合集体村办市场为主要组成部分,第三层面以私有市场为补充,构建成市场集聚区,再开发建设配套服务项目,最终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9月4日,初秋的路桥阳光灿烂。
    “亲戚们都催着去杭州呢,可我就是下不了决心。”尽管对市场的意见不少,但面临抉择,经营户周宝玉仍然割舍不下这份长达15年的“商城情结”。谈话间,听说商城规划要搬迁了,他当即决定要跟着一起搬过去。
    “理由?这不需要理由。”面对记者的好奇,他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