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而空旷的仓库,积着厚厚的一层灰,两边堆放着一些小东西和几箱旧衣物。很难想象这个位于峰西社区,看起来有些“寒碜”的“爱心超市”,在几年前,却搞得异常红火。
“与2005年刚开始办爱心超市时有着天壤之别,那时货物成排、场地宽敞,俨然是一家小型超市。”峰西社区主任颜可林感慨道
曾经好评如潮的“爱心超市”,如今却遭遇生存困境,其中数家“爱心超市”因各种原因迟迟未能开张,仍然在经营的也是举步维艰。时过境迁,“爱心超市”没有呈现出预想中的火热场面。原因何在?又如何让爱心得以延续?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走访。
昏暗而空旷的仓库,积着厚厚的一层灰,两边堆放着一些小东西和几箱旧衣物。很难想象这个位于峰西社区,看起来有些“寒碜”的“爱心超市”,在几年前,却搞得异常红火。
“与2005年刚开始办爱心超市时有着天壤之别,那时货物成排、场地宽敞,俨然是一家小型超市。”峰西社区主任颜可林感慨道。
曾经好评如潮的“爱心超市”,如今却遭遇生存困境,其中数家“爱心超市”因各种原因迟迟未能开张,仍然在经营的也是举步维艰。时过境迁,“爱心超市”没有呈现出预想中的火热场面。原因何在?又如何让爱心得以延续?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走访。
爱心超市无人问津
峰西社区“爱心超市”成立于2005年,救助对象为社区管辖内的特殊困难人群,其中困难户有212户,残疾人76名。“爱心超市”主要以接收社区单位、社区慈善人士捐助的款项和居民闲置的生活用品为主,积极主动地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曾作为一种“政府搭台、依托社区、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新型帮困运作模式,获得群众好评。
但是,爱心也有疲惫的时候。“企业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捐款,我们也不好意思三番五次的上门募捐。”峰西社区办事处的人说。自去年受金融危机开始,街道所辖各企业状况不景气,爱心超市的维持靠社区财政拿出一些,民政部门再拨点款,就这样艰难维持着。“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爱心超市工作人员)就四处化缘,拿到些物资后,定向救助一些贫困户,但由于条件所限,不管在发放的面上还是在物资的量上都已与以前相去甚远。”工作人员很是无奈。
在峰西社区的“爱心超市”相关工作文件记录中,2005年和2006年社区“爱心”工作开展的甚是火热,市级领导关注,省级媒体报道,成为一时典型。在2007和2008年,居民及单位捐赠的物资渐渐变少。从“爱心超市捐赠物资登记簿”上可以看出,多以旧衣物及旧家电为主,最近一笔大额捐赠,来自某机关单位的3大箱旧工作服,去向为赠给环卫工人。
“由于社会捐赠物资渐少,且种类以旧衣物为主,受助对象不大愿意接受这份‘爱心’。”峰西社区一位工作人员解释,因捐赠人和受赠人双方的慈善观念影响,社会捐助物资越来越少,“爱心超市”也渐渐淡出人们视线。
“现在社区爱心工作主要以点对点的形式延续,在有限的捐赠物资中挑出困难户有需要的赠予。如社区获捐一根拐杖,就给予一名行动不便的困难户。”颜主任说,“但是一些旧衣物及旧家电,考虑到保存途中的损耗,很难再次赠予。”现在社区对困难户的帮助主要是发放现金补贴的形式,而这笔补贴大多来自政府补助和社区财政。
相比峰西社区的举步维艰,不少社区“爱心超市”的处境则更为尴尬。据银座街附近的居民透露,“路桥街道爱心超市”以前每星期二都会发放物资,但近期已有一段时间未开张了。“爱心超市”的卷闸门上也已积了厚厚一层灰。
物资存发矛盾突出
近几年来,路桥慈善事业日渐发展,慈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爱心超市”的创办,为个人和企业的爱心善举提供一个平台。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供需矛盾以及中间环节资源损耗等问题使“爱心超市”陷入泥潭。
捐赠的物品与受捐赠者的需求存在差异。据了解,目前捐赠的主要物品是旧衣被等物品,捐赠现金的很少,而困难群众因看病、子女上学、住房等致贫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受捐者往往更需要现金资助或者生活必须品捐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受捐者说,旧衣服一来对他们用处不是很大,二来考虑到卫生等因素,对旧衣服有排斥心理。同时,旧衣服尺寸不全也是导致衣物捐赠难的另一个因素。
“不管捐赠什么物资,都体现了大家的爱心。”颜可林说,除了捐赠者和受赠者之间的供需矛盾外,如何处理捐赠的旧物成了“爱心超市”的一大负担。
假设,一件旧衣物从捐赠者到“爱心超市”,“爱心超市”工作人员须聘请人员对这件衣物进行消毒、清洗等程序,然后再为其寻找合适的受捐者,而一旦短期没有找到受捐者,这件衣服将入库保存,等下次捐赠时,又得再一次经过消毒、清洗等程序。同样,对一些旧家电要做防潮、修护等处理。而这样的程序需要大量人力、财力来支撑。
而这种旧物堆积,新的旧物再捐赠的恶性循环,几乎在路桥的“爱心超市”里都存在。
慈善也需激励机制
区慈善总会副会长陶仁清表示,激活“爱心超市”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慈善机制,培养民众的慈善意识,提升慈善人士的社会地位,带动社会全民参与慈善事业。
陶仁清分析,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与伦理道德范畴有密切联系。人们的财产观对慈善意识也有重要影响。中国人不公开的、封闭式的财产观,强化了中国人“藏富”、“不露富”的习惯,强烈的家族意识和“惜财”意识,使许多有钱的中国人舍不得进行慈善捐赠。
“社区慈善是点对点的,在管辖内更容易直接而有效地推动慈善事业。”颜可林说,“我们希望在工作中把社区居民慈善观念与邻里和谐观念紧密结合,再通过开展活动,提高居民的参与热情。”
当然,在路桥还是有很多爱心人士的,居住在马铺路的石先生就表示:“爱心超市开了将近4年,我已经捐过好几次了。” 不过,要让“爱心超市”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如对捐赠者颁发荣誉证书,在媒体上发布爱心榜,建立爱心银行等,让爱心得到回报。
慈善资源有待整合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建设城乡救助体系,政府为困难群众构筑了基本生活保障线,但更广泛意义上的慈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有关人士认为,确保“爱心超市”正常运转并发挥效益,必须对资源进行整合。
“这些东西放在仓库里,没法赠送出去,既浪费,又打击了捐赠人的积极性。”颜可林看着仓库里的物资颇无奈地说,“如果能把它们变废为宝,盘活资源或许就能救活‘爱心超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爱心超市”无人问津,但爱心人士献爱心的活动仍在继续。“我和爱人每月都会参加一次义工活动,平时遇到慈善活动也会多少捐些。”家住三水泾社区的许先生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罗娣则希望,如果能把“爱心超市”经营得跟大学里的“跳蚤市场”一样闹猛,那“爱心超市”肯定会红火起来。
陶仁清认为,须把整个社会的慈善资源调动起来,激活库存物资,吸收新物资,树立慈善观念,鼓励慈善人士捐赠新的物资和现金,并联慈善机构,串联爱心,引导人心向善,才能让社会和谐。
“以商养慈”能否拯救爱心超市
“爱心超市”面临着受捐者物资缺乏,“爱心超市”物资囤积的尴尬之境。在没有独立的收入来源,长期仰仗政府和社会的“输血”的情况下,如何长期有效发挥爱心超市的作用,引发了不少人的思索,其中“以商养慈”无疑呼声最高。
在台州,椒江、玉环等地的部分超市开始试行“以商养慈”。爱心超市面向所 有居民开放,店里的日用品定价比其他超市略低,将赚来的利润再次投放到经营中。这种“以超市养超市”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物资。
但部分业内人士并不看好“以超市养超市”的模式。该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种模式需要利用临街的地理优势,而路桥的“爱心超市”多数在背街或街道角落里,并不符合一个超市经营基本条件。仅临街店面租用费就成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另外,一旦“爱心超市”纳入市场化运作,受捐者能否及时领取物资成一个不稳定因素,加上其他细节矛盾,“以商养慈”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在采访中,不少关注“爱心超市”的人士纷纷支招。如:建立统一的区级爱心物资调配中心,使物资利用最大化;把爱心超市并入营业性超市,降低运营成本;从网络破题,建立网上销售中心等。美国lds慈善协会慈善超市管理专家柯蒂斯曾表示,在中国,“爱心超市”还刚在成长,社会捐赠的利用是很重要的方面。
善心为人,善举济世。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爱心超市”,让“爱心超市”能满民需、解民难、惠民生,莫让“爱心超市”“断了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