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庄:张董您好,关于您的经历,我略有耳闻,应该说您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
张小赧:我今年63岁,与联合国同龄。我有个很好的朋友,也是搞企业的,他今年刚好60岁,他是与共和国同龄的。和他相比,我提前步入国际化了,当然这是玩笑话(笑)。
小庄:今年是建国60年,这60年国家经历过战火纷飞,也经历了一段激情的创业时光,对于您而言,这一段不凡的路程一定有许多事情值得回味。作为路桥第一代企业家,我们最想听的,是您最初创业的那一段故事。
张小赧:我们这一代人办企业,走了很多艰苦的道路。我们那个时候吃的苦,是现在人想也想不到的。
记得我1971年开始办企业,当时我们24个人,一人拿出150元(有些人拿得少点),总投资2250元,开办了第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卫生香”。这种模式用现在的话叫“股份合作”,当时就叫“打硬股”。据考证,我们办的这家企业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由此可见,中国民营企业的发祥地是路桥而不是温岭,这是有资料证明的,现在这些资料已经被省历史博物馆作为珍贵文物收藏了。
小庄:我国是1978实行改革开放的,你们怎么在1971年就想到办企业了呢? 张小赧:说实话,那个时候办企业,就是被一个“穷”字逼的。我记得小学毕业后,我就读不起书了,如果回家种地,生活一定艰苦。你想想看,那时农民的工资是每天1毛钱,也没有集体经济的分红。如果不动脑筋办企业,就不可能改善生活。
实际上当时也不允许办企业,因此我们办起来不久,就被乡公社接管了,那时允许社办企业。一下子,我们都成了企业的职工,只能拿工资,厂长的工资一个月35元,一般工人的工资是厂长的一半。
但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那个时候社办企业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那个时候我们出去推销产品,都要有省革命委员会开的介绍信。但到了外面,别人一看你是社办企业,而不是集体或者国有企业,就把你低看一等。住招待所只能住过道或者是等别人洗完澡以后住浴室,坐火车根本不可能买到坐票,一路都得站着,实在太困,就躺在别人的座位底下睡觉,那个时候我们戏称自己是“美国的黑人”。 小庄:但你们还是坚持下来了,并且走到了今天。
张小赧:今天的成就都是一步一步积累下来的,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我记得那时因为“卫生香”不受市场追捧,我们就开始生产小刀、软皮油、工艺品、塑料花,还有那种网丝袋子。做出来的产品都卖给百货公司,全国的销售渠道也只有他们一家。
我记得生产小刀的时候,我们的产品被称为“杀人凶器”,所用的原料说是从钢铁市场买来的,属于投机倒把,勒令我们停止生产。其实当时路桥有一家国营小刀厂,生意十分红火,就是因为他们是国营的,我们是社办的,待遇天壤之别。
后来我们生产网丝袋子,原料就是生产渔网的聚氯乙烯,现在都属于平常的工业原料,那个时候,却说我们破坏渔业生产,为此还差点被抓起来。
那时我们要到外面去推销产品,当时的黄岩县不批准,不给开介绍信。当时的黄岩县县长梁鸿铭,有一次回家看到自己的老母亲在那里扎塑料花,就问能赚多少钱,她老母亲说,挺好的,一天能赚一两元呢,他这才意识到这是解决老百姓生计的一条好出路。这时正逢毛主席号召农村要搞多种经营,他就给我们开了介绍信,允许我们到外面推销产品,我们这才打开了销路。
到1978年,我们的企业挣了10万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小庄:创业初期的重重困难,到如今三友的声名在外,您是靠着什么走过来的?
张小赧:我觉得就是敬业精神。搞工业很苦,一年365天基本没有休息天。到现在我都坚持每天7点半就上班,雷打不动。另外,因为我的兴趣爱好就是经营企业,当一笔生意盈利了,我心里就特别高兴。
做企业,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做。我们三友历史性的转折点在1989年,当时我们抓住“纱管木改塑”的机遇,开发了一系列塑料纱管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现在我们不仅在全国做到了塑料纱管行业的老大,在亚洲都成了名牌。
关于这个产业的选择,我记得当时复旦大学的教授跟我们说,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民用的东西属于消费品,更新换代快,属于感性产品;工业用的东西则属于理性产品,需求相对稳定,是最佳选择。于是我们认准了这个市场,坚持传统产业的精细化。现在,我们已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在这个领域中做到最好。
如今三友已经走上了房地产、外贸、货运、摩托车、塑料制品等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但塑料纱管仍是我们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的产业根基。
小庄:路桥是民营企业的发祥地,路桥的企业家已更新换代好几轮。作为路桥第一代企业家,您是如何评价路桥企业家的?
张小赧:从某些方面讲,以前我们很多企业一味求大、求全,现在遇到金融危机,问题就出来了。企业的发展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要稳扎稳打,负债率不要超过60%到70%。因此,对一家企业来说,要做大做全,首先要做精做强,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中国塑料协会的副会长、省塑料协会的常务副会长,我认为,台州的塑料行业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并不是很理想,一些行业譬如模压件、家用电器的塑料件等,竞争激烈,规模萎缩。路桥的塑料企业要怎样走出新的发展道路,值得我们思考。
小庄:说到三友,不得不提的是路桥东入城口的三友大厦。这座路桥地标性建筑让我们看到,三友作为路桥第一代企业38年来的历久弥坚。您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成功的?又是怎样看待您的企业继承的?
张小赧:三友三友,就是三个朋友相帮。“三”这个字,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譬如三口成品、三人成众、三木成森。三友能有今天,自然离不开我们自身的坚守与创新,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也是分不开的。
关于继承问题,三友现在已经完成了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等待合适时机完成入市工作。届时,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三友就不存在继承人的问题,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CEO由董事会任命,三友要展现的是一个现代企业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