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赵建(塑交会工作人员) 整理:王旭敏(本报记者)
认识赵建,是在2007年的中国塑料交易会筹备期间。那时候,为了写一组塑交会前期的稿件,赵建作为招商组的一员,被列入了记者的采访对象。
话不多,不会用太多修饰的词,但总能从他口中得知采访所需的内容,实在、简洁。同样,那时候我就感觉到了他的忙碌,电话这边的他总是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电话那头的外商确定参展事宜。
在多次的接触中,慢慢和赵建有了些工作以外的交流。2003年3月,还未毕业的赵建由北京南下,进入中国日用品商城实习,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巧合。随后,出色的表现让公司选择了他,同样他也选择了台州这座年轻的城市,而后便是开始他与塑交会不解的情缘。
2003年9月,第三届中国塑料交易会如期举行。而此时的赵建还是公司的“菜鸟”,也并未加入展会的具体工作。“那时候刚毕业进入商城工作,听说有个分公司是做展览的,而且每年主要就做一个中国塑料交易会,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一帮人一年就组织一个展会,岂不是闲的很无聊?”这就是赵建对展会的最初记忆。
在随后的两年里,赵建被公司派往迪拜的市场,与展会始终没有正面的接触。直到2005年7月,赵建与展会有了第一次正式的接触。
那年,赵建刚从迪拜回国不久,作为抽调人员去义乌组织外商参加当年的塑交会。时值酷暑,和塑交会的工作人员一起,白天穿行在义乌的各个外商比较集中的办公区,各个写字楼及市场,晚上则出没于外商集中的商贸区,几天下来,对塑交会的第一感觉是:累,不会天天这样吧?
“感觉没有方向,因为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到底会怎么样?”赵建这样形容第一次为展会忙碌的心情。
2007年3月,赵建正式从总公司调至会展中心工作。从此,开始与展会有了深度的关联。那年4月,赵建和同事一起代表会展中心去深圳、广州参加礼品展和广交会。当时两个人拖着满满的2个旅行箱的资料,在机场登机之前,为了省出托运的钱,不得不把超出的将近十几公斤的资料提着上了飞机,这将近50公斤的资料,伴着他们从路桥一直到宁波,再到深圳、东莞,最后到广州,途中旅行箱因为不堪重负而罢工,于是只能找手提袋提着重重的资料,奔走于广东的各个塑料市场。
多年来,赵建一直负责塑交会的观众组织工作,包括国内和国际的参展团队。虽然广州的第一次出差很累,但还有更苦的。2008年,一个星期的时间,赵建走遍了武汉、西安、成都、昆明、沈阳,基本上是晚上上飞机,夜里12点左右到宾馆,早上7点多起床,拖着一箱资料逛市场,一家一家的谈过去。但是,所有的辛苦在参展商的肯定中都成了远去的记忆。
每年塑交会期间赵建总会在展馆里四处转悠,观察着每个进进出出的参会者,听他们对塑交会的评价和建议,很惬意很有成就感。于是,他对展会的深度印象便是:累并快乐着!
赵建说,曾经和一位年近50有着近30年展览经验的前辈聊天时,他曾经语重心长说过,做展览很累但是却很锻炼人,这就是他为什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愿意和一帮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起做展览的原因。
事实或许就是如此,当记者提出采访要求,让他回想与塑交会一起成长的经历时,赵建用了这样一句话:做展会的感觉或许其他不做展览的人并不理解,也许就像他在没有做父亲之前不理解为什么其他的父母呆在一起总是愿意讨论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他眼里,塑交会俨然已是自己心中的孩子,对他的工作是用心去经营的。赵建说,做塑交会的这么长时间,尽管外出拜访客户时经常遭遇别人的不理解和不屑,遭遇别人的无礼对待,甚至别人的白眼,尽管每天都忙忙碌碌,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改变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而他也从一开始对展会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基本成为展览人,虽然每天的工作很忙很累但却觉得很充实,因为他说他每天都可以不断地接收新的事物,每天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学到的很多东西可能会让他终生受益。
多年过去了,赵建对塑交会的印象也一直在改变,他也已经融入展会。他说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做展会和做人一样,坚持,从一开始就要坚持,不能因为对方的一时不理解而放弃,国内外的协会也好,采购商也好,坚持联络下去都会有结果。
谈到自己对展会的愿景,他说,希望展会可以一直做下去,突破一些瓶颈,做到50届甚至100届,象Chinaplas(中国橡塑展)一样,不断发展壮大,不要主动去找参展商,他们自己找上门。说到这里的时候,赵建自然地笑了,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一般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