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路桥的最高气温飙升到了38度。泛白的日光下,记者在商城三区重建工程工地上采访还不到30分钟,头顶的太阳已晒得胳膊微微作痛,脚下踏起的尘土把热气不停地扬到脸上,炙热的空气让人窒息。而此时,工地上依旧是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 来来回回的手推车不停地从记者身边拉过,“一、二、三、抬起来,一、二、三、抬起来”富有节奏的口令声不时地传过耳畔。抹地平、扎钢筋、拌水泥、挑沙石……7支施工队伍的三百多名施工人员顾不上汗水浸透了衣裳,太阳晒伤了皮肤,坚守在岗位上……
来自安徽的电焊工梅红军全身包裹着厚实的工作服,带着面罩和长长的牛皮手套、脚罩,他“全副武装”地蹲在钢梁上忙着焊接,焊枪里喷发出的道道弧光在阳光下依旧显得那么刺眼。在这繁忙的工地上,梅红军比其他施工人员更要接受烈日的“烤”验。
听说有记者要来采访他,梅红军爬下钢梁,卸下重装,记者看到,他的头发都湿透了,后背的衣服上泛着层层盐花。36岁的梅红军,干这一行已经有18个年头了,是个八级电焊工。自三区开工以来,梅红军和其他施工人员一样,清晨约5点就起床,一直干到晚上11点。烈日下的钢梁温度高达六七十度,根本无法下坐,梅红军在钢梁上常常一蹲就是半天,有时蹲得双脚发麻了,就拿一张厚纸板垫着坐一下,继续工作。今天,眼看着三区重建工程中的几千根钢梁的焊接就要完工了,梅红军在言谈间流露出几分自豪感,“尽管天热,但我们保证每根钢梁的焊接都达到二级焊缝。”
塔吊机操作员戴银根高高地坐在半空中专心地听着吊装指挥员的指挥,操纵着长长的吊臂,徐徐吊起了桔红色的钢梁。塔吊机下,又黑又瘦的吊装指挥员朱建民,对着刺眼的太阳,朝着对讲机,熟练地喊着口令,指挥着一根重达几吨的钢梁缓缓地从半空中下来,精确地与钢柱相衔接。在短短的50天里,两台塔吊机吊完了1600吨的钢结构。在围护墙边上,一群拼装脚手架的工人们,紧抓着晒热后温度高达六七十度的钢管,不停地拼装、攀登再拼装;挑运沙石的工人们穿梭在一至三层间,一挑就是近百公斤,上下三层的楼梯一天来回就得二三十趟。他们身上的衣服湿得可以绞出汗水来,脖子上搭着的毛巾也已变成了锈黄色。送水的工人告诉记者,工地上每天喝掉的纯净水就达上百桶。
三区工地上的几百名施工人员,每天加班加点,奋战在烈日下,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奋战120天,建成三区,一栋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钢结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