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拿着竹扫帚和铁簸箕,身边带着一只蓝色塑料桶,外拖一个绿色编织袋,但凡有这样行头的被商城经营户们称为:扫地阿姨。在商城,扫地阿姨就是保洁员,共有35人(另有2名男保洁员)。10月12日,记者在人流最多的三区见到9位扫地阿姨。她们平均年龄49岁,最短工龄3年,最长9年。工作时间从6时到16时30分,除吃中饭无休息。
开门后2小时,最忙
上午6点,三区已经是人声鼎沸,商家忙着做生意,各种丢弃的塑料袋、打包带和绳线被堆积在过道上。9排保洁员王凤美认真地把每个摊位前的垃圾扫入簸箕,能回收的塑料袋和纸张马上被塞进了编织袋。扫完一遍纵横长约60米,宽约2米的包干区,半小时已经过去,随身带着的卫生桶里已经有半桶垃圾。她边扫边说:每天就是这么来回扫着,开门后2小时内,我们最忙,5到7排人气旺,产生的垃圾最多。”接下来一个多小时,王凤美始终低着头,走走停停,藏在货物下的小纸屑、线头都被她一一扫进了簸箕内。 上午9时,负责5-7排卫生曾春娥和徐莲香,垃圾桶已各自倒过两次。她俩挥动扫帚不仅动作有力且频率很快,一人来高的扫帚在她们手里显得十分灵活。“15分钟,能干完一遍。人多垃圾也多,动作要快。在市场中间闷热无比,一到市场门口又凉嗖嗖,一冷一热,很容易感冒。”说着,她俩不约而同地抬起腿:“这里是三区最旺的地方,每天挤在人群中,小腿经常被踢‘乌青’。”这不,她俩在国庆期间留下的红肿还没完全消退。 10时后,经营户早饭中饭轮翻上场。曾春娥说:“中午高峰时段,一个卫生桶的垃圾重达五六十斤,下午生意空闲,果壳就特别多,一天平均每人就要清理10桶垃圾。我们每3人分管一辆垃圾车,一天运送到垃圾站达到6次。”
清洗地面30分钟 最累
下午15时50分,市场大门徐徐落下,空气闷热。9名保洁员在各自的包干区域洒上水,扛来重达50多斤的大拖把开始拖地。5分钟后,每个人的衣服已经湿透。曾春娥甩着湿发,喘着气说:“地面要拖两遍才能干净,有污渍的地方要拖三四遍,就是大冬天,我们也会汗流满面。” 干了9年的饶方琴伸出满是老茧的手说:“30分钟的地面清理,最累人,身体不壮实,根本吃不消。”在清洗拖把时,记者看到不但每个人的手上有老茧,而且几乎都穿着凉拖鞋,脚跟开裂,黑黑的裂痕很扎眼。她们却不以为然地说:“疼,但没办法。每天在市场里来回走,脚太热穿不了其它鞋,只有到冬天才会在拖地的时候穿上套鞋。”
360天无休息 最期待被人理解
“当清洁工虽然又脏又累,有点被人瞧不起的味道,但为了商城市场的清洁、漂亮出一点点力,我还是很乐意的。”陈阿姨告诉记者,刚开始干这行的时候还觉得累,并且觉得抬不起头。但几年下来,她已经习惯了。 “现在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尊重我们的劳动,经营户和消费者能够更文明一些。”高淑东告诉记者,有时候不小心扫地扫到他们的脚上,有的人就质问我干什么,特别是有些人将吃剩的盒饭乱丢,汤汤水水洒满一地。另外,在刚刚清洁干净完的地上随手乱扔果壳的行为更屡见不鲜。当天记者也看到,一位保洁员在前面扫,有经营户站在其后面嗑瓜子,并随地乱吐。 记者了解到,9位保洁员全部来自宁溪,租住在路桥。最让她们烦心就是工资低,基本工资只有1360元,虽然较以前有点涨了,但是总跟不上房租,菜价的涨势。 41岁的池冬芳说,一年到头在市场里忙着,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不能休息,而且每天都是风雨无阻坚持到自己分管区域完成工作,已经有7个年头,工资不算多,但只要市场还需要,她们就会坚持干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