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於 婵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王婉玲 摄
人物档案
■姓名:郑小敏
■年龄:48岁
■摊位:五区一楼2排6-7号
■店名:小皇帝童装
■经商时间:28年
■理念:产品找对路,质量要牢靠
眼前的这位,四十开外的年纪,眼神活泛,言谈举止间透着十二分的自信,给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做生意”的。果然,这位就是“小皇帝童装”的老板郑小敏,48岁年纪的他,已经有了28年的经商经验。
“20岁出头就开始做生意了,其实更早,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在路桥老电影院那边摆路边摊卖衣服了……”在五区市场管理办公室,郑小敏端着手中的茶杯,打开了话闸子,思绪回到了20多年前的那些日子……
开张大吉
我娘是裁缝师傅,手艺不错。记得是1980年左右,我还在读初中,听人说老电影院那边一大早有卖衣服的,都是自产自销,但买的人还不少。我妈连着几天赶工,做了20多件中山装,我自告奋勇去卖。
那是冬天,很冷。我胡乱喝了碗稀饭,就背着大布包出门了,外面黑漆漆一片,人影也没一个,就着惨白的月光,我只顾低头匆匆赶路。不知道走了多久,身上都冒汗了,终于听到有说话的人声,看到沿街三三两两的人,赶紧找了块空地摆起了衣服。还没等我吆喝,就有个中年人上来问我怎么卖,“20元,自家做的,质量好。”虽是第一次做买卖,我倒也不发憷。他拿起衣服往身上比了一下,大小正合适,给了钱就夹着衣服走了。这算开张大吉啊,我兴奋得话都说不出来,赶紧把票子塞进体己的毛衣口袋里。陆陆续续有人来,有砍价的,也有挑三拣四的,但20多件中山装,一个小时就卖光了。这是我第一次摆摊的经历,也是这一次让我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
后来,我隔三差五还会拿着衣服去摆摊,贴补家用。直到18岁参加工作进了洪家建筑社,“下海试水”的日子才告一段落。
辛苦打拼
3年后,我再次“下海”,这一次可不是小打小闹赚零花。而是在思量了很久,跑到义乌看了市场的红火状况后,我做的一个重大决定:放弃已经出师的木匠手艺,把路桥的服装批到义乌去卖!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可难。当时交通不发达,路桥到义乌,要打仙居过,起码要一天一夜的时间。每次进货,我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中午12点半从洪家汽车站出发,先把捎带的四五个纤维袋送到行李房。一个纤维袋50斤,里面塞满了从路桥市场批来的货。随身捎带着香烟,随时准备打点行李房的伙计。安排好货物,上了“老解放”,开始近5个小时的颠簸,一路上全是石子路,晴天满是风沙,下雨更不好走。运气好能坐上硬板凳,到的晚就只能靠在货物上歇会。往往到了仙居,这屁股就不像是自己的了,全麻了。当晚在车站附近找个小旅馆过夜,几元钱过一宿,隔天早上5点多,才坐上去义乌的汽车。又是四五个小时在山路上颠簸,终于到达目的地。
每周两到三次重复这样的日子,我往返于路桥与义乌间。
渐渐地,我在义乌的生意有了起色。从最先的空心楼板摆地摊到搬进篁园路市场,有了遮风挡雨的摊位,再到四五年后在宾王市场开起了店面,占地有30多个平方。经营刚出生的宝宝到十五六岁的少年服装,产品一应俱全。
日子就这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了美好的画卷。
慧眼识骗
本来以为,就这样在义乌一直做生意到老。但2001年,儿子在路桥要上初中了,这时的我惊觉,一直忙于事业,疏忽了儿子,陪在他身边的时间很少。思虑再三,儿子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我有了回路桥经营的想法。
同年,在老朋友的建议下,我在商城租下了两个摊位,开始了在路桥的童装生意。
换了新环境,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商贩全是陌生的,全靠一张嘴会说话,生意一点一点接进来。有时候别人一个电话要发货,认识不认识的,都得先赊了再说。一直以来还算顺利,但这些年生意场上沉浮,也见过不少骗局,幸亏自己警觉,没被对方得手。
记得那天,我接到一个上海区号的电话。对方开口就是:“郑老板,我是石油公司的王某某,我们公司想定10000件衬衫……”还提出每件衣服要4元钱回扣,样品寄到上海的写字楼。
说来也巧,我正好有个朋友办衬衫厂,于是打算去看看。在约好的周五早上,我们按地址找到了位于上海闹市的写字楼。出了电梯口就看到“上海石油有限公司”锃亮的招牌,进门,100多平方的大办公室,一个个格子间里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王经理接待了我们,不仅参观了公司,还展示了营业执照。一切看上去都挺正常。
王经理开始提要求了,货定下来,4万元的回扣要当场给。看我们神色不对,对方马上改口:“我们这么大公司还会跑了呀,我叫财务给你们开张现金汇票,实时到账,这样总可以放心了吧。”汇票到手,我仔细看了,公章数目都对,手续齐全。随后就找了家银行查账。但一个小时没到账,两小时,三小时……直到银行关门,25万元钱还是没有踪影。
本以为这个骗局就到此结束了。谁料到第二天一早,这个王经理到了宾馆,面不改色张口就提回扣的事,“没办法呀,我们身上没带现金,就带了个空存折,得等你们的钱到了,我才能取出来给你。”听到这样的回答,他又说自己手机没电了,借打电话名义,转眼跑得没影,硬是顺走了一个不值钱的破手机。
现在,我经营的“小皇帝童装”在商城早已打开了销路,经营着十多个来自杭州、广州的品牌。从刚出生到满周岁的宝宝,包括袜子鞋帽在内,一应俱全。以前要跑厂家看样,费时费力,有时电话订货,只能所有的样都上,容易造成死货。现在方便了,有了电子商务,可以直接到厂家的网站看样,选货,很便捷。生意一年顺过一年,尤其今年龙宝宝多,批发和零买的人也明显多了起来。
线下生意稳定了,我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网络。2009年,我老婆陶欢琴在阿里巴巴注册了一个账号,正式涉足电子商务。目前阿里巴巴和淘宝上各有一家,叫“小皇帝婴装”。同时,义乌的童装生意也没落下,一直在与朋友合作稳定开展中。而懂事的儿子,也已经参加了工作。我想,生活会这样,继续更好地过下去。
■记者手记:
“人气决定财气,会做人才能赚钱。”这句话似乎能解释郑小敏为何生意顺风顺水,越做越大。而“好说话,会办事,像个生意人。”是几次接触下来,他留给记者的印象。
商场与人生,都像一场游戏,要在其中游刃有余,你需要了解其中的游戏规则,驾驭它,借助它,成就你的事业。或许,面前这个谈笑风生的郑小敏,就是这样一位成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