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台州“禧迎春”精品年货会完美谢幕
□本报记者 於徐阳
购新衣、置年货、大扫除,是春节永恒的主旋律。
首届台州“禧迎春”精品年货会(下称“年货会”)无疑是今冬的一把火,天南地北的年货齐聚于此,囊括了台州范围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综合性最强、参展商品最全的几个“最”,还“烧烫”了已渐渐淡去的传统年味,可以说是既饱了口福又饱了眼福,让市民们满载而归。
品种、品质各有保障
春节前一个月左右,广大市民在忙碌了一年后,消费量最大、消费行为最为集中的时节,因此这一个月都会形成一个持续的购物高峰。而年货会就抓住了这个购物需求,让市民一享年货“盛宴”。
“盛宴”中无论是传统年货,还是新潮礼品,售卖品种应有尽有,应该是年货会的首要条件,消费者要求品质上的保障,则是年货会的必然要求。
市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俞淼在年货会启动之日就说:“这次年货会为市民们提供了一个采购年货非常好的机会,在展会的10天内,在这里可以买到很多平常市场上很少见到的一些产品,而且品质上也非常有保障。”
因此,年货会强调与“品牌”合作,携手“共舞”的有松门白鲞、海之旺海鲜大礼包、宁溪糟烧、三门青蟹、仙居三黄鸡、华顶云雾茶、温联果蔗等,这些都是台州人再熟悉不过的农特产。除此,台湾本土特产也来抢占年末市场,让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享受海峡两岸各地特色产品。
品牌与品质的盛会,用“60后”蔡琴英的话来说,去看一看都是一种享受,再“淘”点宝回来,那可是年末最大的幸福事。
消费者、商家各得其所
牟大妈算是年货会最后一批满载而归的消费者,她是拿着“年货采办清单”来置办年货的,瓜子、杏仁糖、花生、红枣、桂圆、香肠、糯米、橄榄油、睡衣、自动高压锅、加湿器……长长的一串,可分为四五个品种。
“这儿品牌好、品种多,在这里买年货,不用再跑第二家。”楼下逛、楼上转,牟大妈淘到的年货已经大大超出了她原本的计划,她却乐得开心,“好东西多,眼馋了,买下先存着。”
在人流中,不乏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纷纷说,以前不知道该买哪些台州特产带回老家,今年就不愁了,只管挑着就是。
盛会就是盛会,人流穿梭,天天火爆,这让展位的间距显得有些“狭窄”,也让北京龙啸医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徐华林颇感“吃不消”,带着沙哑的喉咙坚持到最后,还抽调了3名工作人员来调班。
“累了10天,却是收获最大的10天。”徐华林说,自己的产品未在台州地区设销售点,年货会上是来探市场的,没想到广受消费者欢迎。
消费者、商家各得其所,有人就在期待明年会不会再举办年货会。
年味、年文化争相斗艳
年货挑花眼,年味扑面来,这是记者逛年货会时最深的感受。
灌香肠、腌腊肉、捣艾叶、做豆腐、看“西洋镜”、吹糖人、做毛猴、捏泥塑……让“80后”以后出生的人们都大开了眼界,也为创新丰富年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手捣锤捣着年糕的“70后”吴怡大呼过瘾:“记得小时候就盼着过年,大家在一起做年糕,小孩们偷吃刚捣好的热腾腾的年糕,这场景记忆犹新。”送春联活动区吸引了许多市民参与,总觉得手写的春联比印刷体更有“年气儿”。70岁高龄的“拉洋片”老艺人李松林说,这玩意再古老,也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历经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浸润,中国的春节早已具有极其厚重的文化内涵,驱邪祈福的爆竹、家家户户的对联、通宵不熄的灯火、走街串巷的拜年等,无不发散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就连守岁的年夜饺子,都饱含着年味。
“物质年货”在物质富裕的当下或许不再匮乏,“文化年货”则是精神富有的浓重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