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商报一周岁了,在与商报共同走过的日子里,快乐与充实和我们相伴,细细地翻看着每一期,出版过程历历在目,体味成果的快乐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但其间的困难与不易也时时涌上了心头。
还记得去年塑交会上去采访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廖正品,第一次与大人物交谈的我简直慌了口舌,加上对塑料行业的陌生,采访中问了这一句没了下一句。还好廖先生和蔼可亲,给了我两次采访机会,这才让我完成了采访任务。和廖先生的留影也成了我案头最珍贵的一张照片。 谈到员工风采的栏目,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采访展览公司的大帅哥阮挺峰了。那篇稿子足足让我翻工了四次,写得我都麻木了,不过还算好,稿子见报了。这其中还让我向小阮学到了不少勤学、苦干的精神。
要说写得最有感触的一稿,是在第三期时总编交给了采写一篇全方位介绍日交会的通讯稿,这篇稿子足足让我担心了好几夜没睡着,资料的搜集、采访对象的选定、采访提问的准备,我是一个环节都不敢怠慢,到最后还是赶到深夜才写完的一篇长达四五千字的通讯稿。本以为自己可以慢工出细活。可还是被总编枪毙了。这才让自己明白,写稿子这事,不是临时抱佛脚能写好的,还得注意在平时多学多写多积累。后来特约记者的那篇通讯稿见报后,这才让我真正知道什么叫“水平”。
几乎每一期采写总会遇上寻找选题的艰涩,找不到采访对象或采访被拒绝,又或是拍不到满意的照片等等的困难,但正是这些不如意,正是《商报》给我们设下的一道道坎,才领着我们不断地去攻克,领着我们一路成长。让我在采编的岗位上多了一份自信,少了些许尴尬。
商报周岁生日,看着案头那叠橙红色的报纸一期期地增多,开心之余衷心地祝愿商报越叠越高、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