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被戏称为“地下鼠”,一个小小的管理室,五个同心协力的工作伙伴,却掌控着整个会展中心的“心脏”。有时候,我们忽略他们,但是在最紧要的关头,我们总能看见他们的身影。
.jpg)
.jpg)
四月的天气,春意盎然。通透明亮的会展中心阳光明媚,落地窗的大玻璃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整个会展中心有种让人窒息的宏大与壮观。置身于充满现代感的会展中心,很少有人会想到去地下室里看个究竟,跟地面上阳光充足的展厅比起来,地下室是一个安静、黑暗、庞大的空间,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经常被人忽视掉的空间里,安置着整个会展中心的电力、制冷和供水系统,那里就像一个人的“心脏”,在一个最隐秘的地方安静而有序地跳动着,而掌控着会展中心“心脏”正常跳动的就是长年在地下室上班的电工们。
因为特殊的工作环境,这些电工们经常被戏称为“地下鼠”,“不容易,也多亏了他们。”会展中心的每个人都这么评价这五个人。春日的上午,记者赶到会展中心采访他们,地下室电工班的周敏师傅接待了我们。
走出通往地下室的电梯,一阵冷气扑面而来。暗沉沉的地下大厅望不到边际,远远的看去像一个个吃人的黑洞吞没着一切光明。周师傅带我们到地下管理室,门开着,四个电工都坐在办公室里。办公室干净而简洁,门口的柜子上还养了两盆绿油油的植物,焕发着春天特有的勃勃生机。办公室的后面是两张木板床,电工们值夜班的时候小睡的地方,床前有一个小屏幕电视,打发枯燥漫长的夜晚。管理室里的日光灯一天二十四小时开着,没有阳光的温暖,空气是阴冷而潮湿的,门外漆黑一团,黑暗吸去了所有噪音与光线,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电工们不爱说话,都憨厚地笑着,在他们眼里,工作环境是无从选择的,只要踏踏实实地干就行。
故事一:
会展中心刚建设完成的那段时期,对于周敏和陈文能来说都是一段让人难忘的日子,那个时候管理室里没有辅地板,也没有及时装上空调,外面大热的天气,里面却仍旧湿气重重。天气闷热的时候,真的就像捂着湿被子睡觉一样地难受。周敏说了件有趣的事情,他说那时地下室里还没有床,晚上值夜班打地辅睡草席,那个草席今晚睡了,明晚就会发霉。
地下室不仅潮湿,在大雨滂沱的时候,还随时都有进水的麻烦。就是平常下雨天,电工们也要不断地到每个污水坑里查看一番,看水位有没有漫出水坑。云娜台风的时候,外面狂风暴雨,那天雨量太大,暴雨下了一夜,水位比污水池的排水管子还高,结果一半的地下室进水,这样的特殊时候可真是折腾坏了这些地下工作者们,一边要对付台风停电的紧急事件,一边又要及时疏通管道,几天几夜的坚守岗位,加班加点早已成了家常便饭,每次台风过去之后,拖着一副累得松跨跨的身体,一沾枕头便睡着了。
在办公室坐了一会,周敏带我们去参观整个地下室。在管理室的旁边是变电房,每天他们都要到变电房里巡视做记录,地下室一共有六台变压器,总容量6500千瓦,足够提供整个会展中心的用电。这些高电压的机器巡查的时候必须带上绝缘手套和绝缘鞋,在那个变电房里,陈列着各种安全工具,几排整齐划一的高压柜安静地工作着,掌控着整个会展中心的供电系统。
在黑暗的通道里,我们看到了几台发电机,周敏说这个就是上次云娜台风时添置的应急发电机。
故事二:
说起云娜台风,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会刻下那一幕幕惊心动魄又争分夺秒的场景。那是人与自然的精彩搏斗,在这角斗场中也少不了地下室电工们的身影。那天早上10点钟,台风的征兆已经越来越明显,经公司领导安排,电工班的师傅们马上买了几台发电机应急,确保整个会展中心正常供电。那个时候三区临时摊位还在会展中心,以及各种水泵系统、消防系统、智能化系统都需要电力来维持正常运行。
从早上10点钟开始,电工们要赶在停电前完成接电缆,做油箱,买机油等一系列工作,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慢一步都将意味着损失。
两点钟一停电,三台发电机一起发动。然而接下来的事情更加棘手,由于三台发电机,每台都只有三十千瓦,无法正常起动地下室的排风扇,发电机的黑烟排不出去,发电机没运行多久,地下室就已经浓烟滚滚,地下室两扇大门全部打开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到了那天晚上,地下室的烟就已经没到了头顶,电工们的鼻孔里、嘴巴里和吐出的痰都是黑色的,但是发电机的旁边不能没有人留守,他们要时刻守刻在黑色的浓烟中查看机油还有没有、电流是否正常等情况。
台风的日子让电工班的成员们更体现出一种团结凝聚力,一种对工作坚定不移的责任心。停电一直延续着,发电机在地下室里一直运行了三天之久,这期间,电工们都坚持在浓烟中值班到天明。三天过去了,地下室里的空气已经不能再保证发电机能够正常发出电流,于是,电工们尝试着把发电机搬到地面上。为了防止晚上发电机的电瓶被偷,到了晚上,电工们又得把电瓶搬回房间。由于发电机运行的时候,四周都是机油,脚踩在上面会打滑,那晚电工陈斌在搬电瓶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一下,手碰到滚烫的发电机表面,烫伤了一大块,烫伤的地方皮已经没有了,赶紧送到医院,接连十几天都一直发炎。水工李宏伟则是在推油桶的时候,脚下打滑下巴嗑在油桶上,缝了六、七针。说起当时受伤时的情景,电工们也都不大记得清细节了,只记得那时情况很紧急,每个人都不能够懈怠和马虎,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
陈文能映像最深的是买油的时候,发电机需要不断的供油,外面风雨再大也要出去。陈文能说他在南车道口,就亲眼看见一张长10几米,宽60公分的铝瓦从空中飞了下了,着实吓了一身冷汗。周敏说他半夜12点多去买油,开着皮卡去的,车子像船一样在水中行驶,记得第一晚去买油,刚好是台风最猛烈的时候,天空中广告牌乱飞,随时都有砸到车的危险,他跑了好几家加油站都关门了,街上已经没有人敢行走了,狂风暴雨好像要催残整个世界。幸好马铺加油站还开着,周敏说那个时候的情景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
我们跟着电工班的师傅们在地下室走了一圈,黑暗的过道上,头顶只有一排昏暗的日光灯无力地亮着,安静,只有杂乱的脚步声,他们说每天晚上值班睡觉前都要在地下室的每个机房里转一圈,值班的时候一个人,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有些害怕。供水系统,空调系统、供电系统……他们每打开一扇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一片庞大而壮观的机器群,黑压压的密布在房间的每个角落,各种红红绿绿的指示灯闪着光芒,这里就像另一个未知的世界,让人从心里产生一种畏惧。会展中心的地下室一直是个不为人知的世界,没有人统计过地下室安放的所有机器的总量,但是参观过的人一定都会为这些庞大的机器群惊叹,这里绝对能够称得上是台州市场最大最齐备的全套设施系统。就是凭着这五个人的力量,管理着地下室这一片机器群,不由得让我们感到敬佩。
故事三:
每次开塑交会前几个星期,电工班的师傅们就开始了他们忙碌的工作。展会的每个摊位都要用电,有些大公司还要拉专线电缆,一根就有九十米长,一千多斤重,四个人都拉不动,展会前,他们要把这些电缆拉上去,每次拉完电缆都会筋疲力尽。周敏说每次展会期间,累得屁股骨都痛,要四处不停地跑,电工班的每个人都累得嘴巴起皮,讲不出话来。他说其实这些也没什么,大家都有心理准备的。
如果说塑交会是每年例行的盛会,那么三区着火就完全是一个应急的事件。那个时候领导决定,三区临时摊位全部搬到会展中心,五百多个摊位,每个摊位两盏灯,一千多个灯要在一天之内接好电线。这下可就轮到考验电工班们的速度和本领了,插座没有,就自己接线,四个人通宵都忙不过来,整个会展中心都动员起来了,俞淼经理还亲自帮忙做插座。周敏说那个时候每个人都顾不上吃一口饭,口渴的时候就喝一口矿泉水,领导也很关心他们的工作,所以他们也觉得值得。
地下室走一圈,大概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一万多平方米的场地,有三分之一都安放着各种机器设施,回到管理办公室,我们都不由得感慨,没想到会展中心地下室有这么一处了不起的地方,这里无疑就是整个会展中心的“心脏”。
故事四:
地下室的工作说枯燥也不算枯燥,每天,电工们会拿着工具到会展中心的各个楼层巡查一番,三个楼层29个配电房,转一圈大概也要一个多小时,在外面吸收一点新鲜的阳光与空气。电工们也有自己精彩的生活,就说陈文能吧,商城人都知道他是跑步健将,据说上次获路桥区机关单位登山第一名,他说读高中的时候很少参加运动会的,也不知道自己体育方面有什么特长,到了商城以后,试着去参加跑步比赛,才知道自己跑步也不错。他说到这里呵呵地笑着,很不好意思的样子。而领班周敏的爱好可就简单多了,他说他的业余生活就是照顾家里才九个月的小孩,看来家里有个小宝贝,工作再累都不算什么了。
电工班里的郭文兵是外地人,对他来说,商城的地下室就是他的家。从上班第一天开始,他就一直住在商城的地下室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就一直以这些复杂庞大的机器为伴。每次遇到什么事情,电工们都会找他帮忙,而他也毫无怨言。
几个小时的采访很快就结束了,走出地下室,外面的阳光显得更加明媚。一个人不能选择工作环境,只能选择工作态度,地下的黑暗并没有吞噬电工班的工作责任,或许,仅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敬佩了。
记者手记:
地下室的采访已经结束了,但是留在我们心里的却是无限的感慨与深思。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电工们都不善言语。在他们看来再苦再累,过去了的事就不必再重提。他们只是用最朴实的信念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最困难的时候冲在最前面,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义不容辞,然而面对光荣的表彰舞台,他们却甘愿默默地站在背后,这一切,都不需要多少高贵华丽的言辞去形容。他们用实际的行动阐释了敬业爱岗的可贵精神,这才是我们提倡的工作作风。
|